景公问圣王其行若何晏子对以衰世而讽第五
公外傲诸侯,内轻百姓,好勇力,崇乐以从嗜欲,诸侯不说,百姓不亲。公患之,问于晏子曰:“古之圣王,其行若何?”
晏子对曰:“其行公正而无邪,故谗人不得入;不阿党,不私色,故群徒之卒不得容;薄身厚民,故聚敛之人不得行;不侵大国之地,不秏小国之民,故诸侯皆欲其尊;不劫人以甲兵,不威人以众彊,故天下皆欲其彊;德行教训加于诸侯,慈爱利泽加于百姓,故海内归之若流水。今衰世君人者,辟邪阿党,故谗谄群徒之卒繁;厚身养,薄视民,故聚敛之人行;侵大国之地,秏小国之民,故诸侯不欲其尊;劫人以兵甲,威人以众彊,故天下不欲其彊;灾害加于诸侯,劳苦施于百姓,故雠敌进伐,天下不救,贵戚离散,百姓不兴。”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第三景公询问圣王的行为方式,晏子回答说:在衰败的时代而讽谏。
译文:
晏子回答说:“古代的圣明君王,他们的行动公正无私且没有偏私之心,所以谗言之人无法渗透;他们不偏袒任何一方,不因个人情感影响判断,所以各种小人无法在其中生存;他们对待百姓如同自身一样,对聚敛财富之人则无法让他们得逞;不侵占大国的土地,不消耗小国的人口,因此诸侯们都希望他们能够受到尊重;不胁迫百姓用武力,不对民众用权势压迫,因此天下的人都希望他们强大;德行与教诲施加于诸侯,慈爱与恩惠施予百姓,因此四海之内都如同流水一般归顺他们。现在处于衰败时代的君主,喜欢排斥异己,结交党羽,故谗言谄媚之徒众多;过分注重个人利益,轻视百姓,故聚敛财富之人得以行其道;侵吞大国的土地,耗费小国人民的精力,因此诸侯们不希望他得到尊重;胁迫百姓使用武力,威逼民众凭借人多势大,因此天下的人都不希望他强大;灾害加诸诸侯国家,劳苦降临百姓,因此敌对的国家进兵讨伐,天下人无力救援,贵戚离散,百姓不得安宁。”
注释:
-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第三 - 这是晏子所著《晏子春秋》中的一个篇章,属于内篇的一部分,主要讨论了君主的治理之道和治国理念。
- 景公 - 古代齐国君主的名称。
- 圣王 - 指的是具有高尚品德、英明决策和卓越治理能力的君王,这里指古代的理想君王。
- 行若何 - 询问某人的行为方式或行为准则。
- 外傲诸侯 - 对外傲慢无礼,对内轻视百姓。
- 轻百姓 - 轻视百姓,忽视百姓的利益和安危。
- 好勇力 - 喜欢使用武力解决问题,崇尚勇猛。
- 崇乐以从嗜欲 - 崇尚音乐等娱乐活动来满足个人的嗜好和欲望。
- 诸侯不说 - 诸侯们对此感到不满。
- 百姓不亲 - 百姓之间缺乏亲近感和团结。
- 其行公正而无邪 - 他的行事公正无私且没有任何偏私。
- 谗人不得入 - 奸佞之人无法进入他的领域进行干扰。
- 不阿党 - 不与特定的党派勾结,保持中立。
- 群徒之卒不得容 - 不能容忍那些依附于小团体的人。
- 薄身厚民 - 对自身要求节俭,对百姓要求慷慨。
- 聚敛之人不得行 - 对那些通过搜刮百姓财富的人不予纵容。
- 不侵大国之地 - 不侵略其他国家的土地。
- 秏小国之民 - 减少并削弱小国的人民。
- 诸侯皆欲其尊 - 诸侯们希望他能够受到尊重。
- 劫人以兵甲 - 胁迫他人以使用武力。
- 威人以众强 - 利用人多势众来施加压力。
- 天下皆欲其彊 - 天下人都希望他强大。
- 德行教训加于诸侯 - 通过德行教育和教诲来对待诸侯。
- 慈爱利泽加于百姓 - 对百姓表现出慈爱和给予恩惠。
- 海内归之若流水 - 使得全国上下都归心似水般地服从。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晏子对于理想君主的期望和描绘。他认为理想的君主应当公正无私、不偏私、不依赖特定群体、不追求物质利益,而是关注民生,并以德行和教育来教化臣民,使天下人都能心悦诚服地跟随他。诗中还提到了一些现实政治问题,比如国君对外傲慢、对内轻视百姓、喜好武力和追求个人享乐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造成国内不稳定和国际关系紧张的原因。通过批评这些现状,晏子呼吁君主应该改变态度,以实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整首诗表达了一个中心思想:理想的君主应该是一个有德行、公正无私、关心百姓福祉的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