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杼将杀之,或曰:“不可!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从而杀之,不可以为教矣。”崔子遂舍之。晏子曰:“若大夫为大不仁,而为小仁,焉有中乎!”趋出,授绥而乘。其仆将驰,晏子抚其手曰:“徐之!疾不必生,徐不必死,鹿生于野,命县于厨,婴命有系矣。”按之成节而后去。诗云:“彼己之子,舍命不渝。”晏子之谓也。
晏子再治阿而见信景公任以国政第四
景公使晏子为东阿宰,三年,毁闻于国。景公不说,召而免之。
晏子谢曰:“婴知婴之过矣,请复治阿,三年而誉必闻于国。”景公不忍,复使治阿,三年而誉闻于国。景公说,召而赏之。景公问其故。
对曰:“昔者婴之治阿也,筑蹊径,急门闾之政,而淫民恶之;举俭力孝弟,罚偷窳,而惰民恶之;决狱不避,贵彊恶之;左右所求,法则予,非法则否,而左右恶之;事贵人体不过礼,而贵人恶之。是以三邪毁乎外,二谗毁于内,三年而毁闻乎君也。今臣谨更之,不筑蹊径,而缓门闾之政,而淫民说;不举俭力孝弟,不罚偷窳,而惰民说;决狱阿贵彊,而贵彊说;左右所求言诺,而左右说;事贵人体过礼,而贵人说。是以三邪誉乎外,二谗誉乎内,三年而誉闻于君也。昔者婴之所以当诛者宜赏,今所以当赏者宜诛,是故不敢受。”
诗句:崔杼将杀之,或曰:“不可!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从而杀之,不可以为教矣。”
译文:崔杼想要杀掉晏子,有人劝他说:“不可以!你因为齐灵公没有道行而杀了他,现在他的臣民有道德的士人也被杀,这样做不符合教化。”
注释:此句中的“崔杼”是齐国的权臣,“晏子”则是齐国的政治家。这句话表达了崔杼对晏子被杀一事的反对意见。
赏析:这句话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了人物之间的辩论,崔杼和一些贵族试图劝阻杀死晏子的行为,但最终未能成功。这种表达方式体现了古代政治斗争中的复杂性与人性的双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