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庆劫齐将军大夫盟晏子不与第三
崔杼既弑庄公而立景公,杼与庆封相之,劫诸将军大夫及显士庶人于太宫之坎上,令无得不盟者。为坛三仞,陷其下,以甲千列环其内外,盟者皆脱剑而入。维晏子不肯,崔杼许之。有敢不盟者,戟拘其颈,剑承其心,令自盟曰:“不与崔庆而与公室者,受其不祥。言不疾,指不至血者死。”所杀七人。次及晏子,晏子奉杯血,仰天叹曰:“呜呼!崔子为无道,而弑其君,不与公室而与崔庆者,受此不祥。”俯而饮血。
崔子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戟既在脰,剑既在心,维子图之也。”
晏子曰:“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吾以利,而倍其君,非义也。崔子!子独不为夫诗乎!诗云:‘莫莫葛藟,施于条枚,恺恺君子,求福不回。’今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曲刃钩之,直兵推之,婴不革矣。”
【诗句】:崔杼既弑庄公而立景公,杼与庆封相之,劫诸将军大夫及显士庶人于太宫之坎上,令无得不盟者。为坛三仞,陷其下,以甲千列环其内外,盟者皆脱剑而入。维晏子不肯,崔杼许之。有敢不盟者,戟拘其颈,剑承其心,令自盟曰:“不与崔庆而与公室者,受其不祥。”言不疾,指不至血者死。所杀七人。次及晏子,晏子奉杯血,仰天叹曰:“呜呼!崔子为无道,而弑其君,不与公室而与崔庆者,受此不祥。”俯而饮血。
【译文】:
崔杼在杀死庄公之后,立景公为国君。他与庆封一起,在太宫的台阶上劫持了将军和大夫们,让他们不得不参加盟会。为了防备有人不来参加盟会,他们筑了一个三丈高的台子,把台基挖深,周围布满铠甲士兵。凡是来参加盟会的人,都得脱掉自己的宝剑。只有晏婴不愿意,崔杼才答应了。但是,当有人不遵守这个规定时,就被戟住脖子,剑刺到心脏,让他自己说“不参加盟会就参加公室的”,否则就会被杀。结果有七个人被杀。轮到晏婴的时候,晏婴拿起酒杯中的血,仰天叹息说:“啊!崔杼的行为是无道的,他杀了他的君王,却不和公室联盟,却和庆封联盟,这是会受到不祥的命运!”说完后,他就低头喝干酒杯中的血。
【注释】:
- 崔杼: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夫。
- 庄公:即齐灵公,是崔杼的哥哥。
- 景公:即齐悼公,是崔杼的儿子。
- 庆封:字季,是崔杼的家臣。
- 盟:古代的一种仪式,诸侯之间通过结盟来加强友好关系或表示对某一重大事件的承诺。
- 坎上:台阶上的意思。
- 坛:祭坛。
- 陷:填平、挖深。
- 甲:盾牌。
- 维:语气助词,相当于“只有”。
- 戟:一种兵器,长柄,尖端有铁尖。
- 剑:这里指的是剑鞘。
- 莫莫葛藟:没有结葛的蔓生植物,这里用来比喻弱小的一方。
- 施:种植。
- 恺恺君子:形容品德高尚、仁慈的君子。
- 回:同“悔”,意思是求福而不可得。
- 曲刃钩之:弯刀像钩子一样抓住脖子。
- 直兵推之:直刀像推车一样推到心脏。
- 婴:这里指的是晏婴。
- 革:改变。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崔杼为了巩固政权,胁迫群臣背叛君主,甚至不惜杀害大臣的残酷行为。晏婴作为齐国的大夫,面对这样的局势,坚守自己的忠诚和道德底线,不肯屈服于权势的压迫。他的坚定立场和崇高品格,令人感动和敬仰。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以及人们对正义和道德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