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丘据问子事三君不同心晏子对以一心可以事百君第二十九
梁丘据问晏子曰:“子事三君,君不同心,而子俱顺焉,仁人固多心乎?”
晏子对曰:“晏闻之,顺爱不懈,可以使百姓,彊暴不忠,不可以使一人。”心可以事百君,三心不可以事一君。”
仲尼闻之曰:“小子识之!晏子以一心事百君者也。”
柏常骞问道无灭身无废晏子对以养世君子第三十
柏常骞去周之齐,见晏子曰:“骞,周室之贱史也,不量其不肖,愿事君子。敢问正道直行则不容于世,隐道危行则不忍,道亦无灭,身亦无废者何若?”
晏子对曰:“善哉!问事君乎。婴闻之,执二法裾,则不取也;轻进苟合,则不信也;直易无讳,则速伤也;新始好利,则无敝也。且婴闻养世之君子,从重不为进,从轻不为退,省行而不伐,让利而不夸,陈物而勿专,见象而勿彊,道不灭,身不废矣。”
”`
晏子春秋 · 内篇 · 问下第四
梁丘据问子事三君不同心晏子对以一心可以事百君第二十九
梁丘据问晏子曰:“子事三君,君不同心,而子俱顺焉,仁人固多心乎?”
晏子对曰:“晏闻之,顺爱不懈,可以使百姓,彊暴不忠,不可以使一人。”心可以事百君,三心不可以事一君。”
仲尼闻之曰:“小子识之!晏子以一心事百君者也。”
柏常骞问道无灭身无废晏子对以养世君子第三十
柏常骞去周之齐,见晏子曰:“骞,周室之贱史也,不量其不肖,愿事君子。敢问正道直行则不容于世,隐道危行则不忍,道亦无灭,身亦无废者何若?”
晏子对曰:“善哉!问事君乎。婴闻之,执二法裾,则不取也;轻进苟合,则不信也;直易无讳,则速伤也;新始好利,则无敝也。且婴闻养世之君子,从重不为进,从轻不为退,省行而不伐,让利而不夸,陈物而勿专,见象而勿彊,道不灭,身不废矣。”
注释:
- 《晏子春秋》晏子春秋内篇问下第四,景公问何修则夫先王之游,晏子对以“省耕实”,第一。 景公问桓公何以致霸,晏子对以“下贤以身”,第二。
- 《晏子春秋》内篇:问下第四 梁丘据问晏子曰:“子事三君,君不同心,而子俱顺焉,仁人固多心乎?” 梁丘据问晏子为什么三个国君的心不同而能同时顺从。
- 《晏子春秋》内篇问下第四 梁丘据问晏子:“卿事三君,君不同心,而卿顺焉,仁人固多心乎?” 梁丘据问晏子如何能够对三个君主都保持顺服的态度。
- 《晏子春秋》内篇问下第四 梁丘据问晏子:“卿事三君,君不同心,而卿顺焉。仁人固多心乎?” 梁丘据问晏子如何处理与三个不同的国君的关系。
- 《晏子春秋》内篇问下第四 梁丘据问晏子:“卿事三君,君不同心,而卿顺焉。仁人固多心乎?” 梁丘据问晏子是否因为有三个国君而总是保持顺服的心态。
- 《晏子春秋》内篇问下第四 梁丘据问晏子:“卿事三君,君不同心,而卿顺焉,仁人固多心乎?” 梁丘据问晏子是否因为有三个国君而总是保持顺服的心态。
- 《晏子春秋>内篇: 问下第四 景公问何修则夫先王之游,晏子对以‘省耕实’第一。 景公问桓公何以致霸,晏子对以‘下贤以身’第二。
- 《晏子春秋》内篇: 问下第四 景公问何修则夫先王之游,晏子对以‘省耕实’第一。 景公问桓公何以致霸,晏子对以“下贤以身”第二。
- 《晏子春秋》内篇: 译文: 景公问什么才能使先王的游乐得到恢复,晏子回答说要节约耕作。 景公问怎样才能实现霸业,晏子回答说要选拔贤才并身体力行。
- 《晏子春秋》内篇: 译文: 景公问什么才能使先王的游乐得到恢复,晏子回答说要节约耕作。 景公问怎样才能实现霸业,晏子回答说要选拔贤才并身体力行。
- 《晏子春秋》内篇: 译文: “春省耕而补不足者谓之游,秋省实而助不给者谓之豫”。 晏子解释春天视察耕种情况,冬天检查收获情况来补充储备。
- 《晏子春秋》内篇: 注释: “夏谚曰:‘吾君不游,我曷以休?吾君不豫,我曷以助? 一游一豫,为诸侯度。’ 今君之游不然,师行而粮食,贫苦不补,劳者不息。 ” 晏子解释古人游历是为了娱乐人民,而现代君主却常常劳师动众却忽略了人民的疾苦。
- 《晏子春秋》内篇: 注释: “古者圣王无流连之游,荒亡之行。 ” 晏子认为古代圣明的君王是不会有那些流连忘返的行为的。
- 《晏子春秋》内篇: 赏析: 晏子在回答景公的问题时,引用了古人的智慧来阐述自己对于君主出游的看法。他通过对比古代圣王的出游方式和现代君主的做法,表达了对古代帝王节俭生活的赞扬。
- 《晏子春秋》内篇: 赏析: 同时晏子也在这个问题上指出了君主不应过于追求个人享乐,而应该关心民众的生活。这一观点体现了晏子的政治智慧和社会责任感。
注解:
- 《晏子春秋·内篇·问下第四》:景公问何修则夫先王之游,晏子对以“省耕实”,第一。 景公问桓公何以致霸,晏子对以“下贤以身”,第二。
- 《晏子春秋·内篇·问下第四》:景公问何修则夫先王之游,晏子对以“省耕实”,第一。 景公问桓公何以致霸,晏子问何以“下贤以身”,第二。
- 《晏子春秋》是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婴所著的历史散文集。该书记录了晏婴的言论和事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状况以及作者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