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曰:“然则子何为使乎?”
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王,不肖者使使不肖王。婴最不肖,故直使楚矣。”
楚王欲辱晏子指盗者为齐人晏子对以橘第十
晏子将至楚,楚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六》是一篇出自于《晏子春秋》的历史文献。该篇记录了战国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的言行和事迹,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晏婴的智慧和辩才。以下是对该文的逐句翻译:

  1. 王曰:“然则子何为使乎?”
  • 诗句: 晏子的回答直接且简洁。
  • 译文: “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王,不肖者使使不肖王。婴最不肖,故直使楚矣。”
  • 赏析: 晏婴以谦词回应楚王,表明自己仅是被派遣去执行任务,并非有意侮辱楚王。
  1. 楚王欲辱晏子指盗者为齐人晏子对以橘第十
  • 诗句: 楚王设下一个计,让狱卒假装逮捕一位看似齐人的人。
  • 译文: 楚王问:“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 赏析: 这是楚王的计谋,意在试探晏子的应对策略。
  1. 晏子将至楚,楚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 诗句: 楚国官员们讨论晏婴的到来。
  • 译文: 楚国官员们谈论到晏婴即将到达,并表示想羞辱他。
  • 赏析: 楚王及其大臣们对晏婴的到来充满警惕和期待,想要借此机会羞辱他。
  1. 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 诗句: 楚王下令逮捕一个看似齐人的人。
  • 译文: 楚王命令手下的人逮捕一个看似齐人的人,并向他提出问题“为何而作贼?”
  • 赏析: 这是一个巧妙的心理战,旨在测试对方是否有自知之明以及应变能力。
  1.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 诗句: 楚王赏赐晏子美酒。
  • 译文: 当楚王看到晏子被捆绑时的反应。
  • 赏析: 这一部分描绘了楚王在宴饮中放松警惕,对晏子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从最初的怀疑转变为接纳。
  1.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 诗句: 楚王询问是否齐人善于盗窃。
  • 译文: 楚王质疑晏子关于齐人的品行。
  • 赏析: 这个反问揭示了楚王心中的疑惑与不安,同时也显露出他对晏子智慧的钦佩。
  1.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 诗句: 晏子巧妙地用淮南与淮北的橘子对比来解释齐人和楚人的区别。
  • 译文: 晏子用柑橘的例子来说明齐人之所以没有盗窃行为,是因为生活在适宜的环境中,而非出于个人品质。
  • 赏析: 晏子的回答既解释了楚人为何变坏的原因,又巧妙地表达了他的宽容与理解。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六》是一段富有教育意义和智慧的文本,它不仅展示了晏子的机智和口才,还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道德修养。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同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