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桓子见晏子独立于墙阴,曰:“子何为独立而不忧?何不求四乡之学士可者而与坐?”
晏子曰:“共立似君子,出言而非也。婴恶得学士之可者而与之坐?且君子之难得也,若美山然,名山既多矣,松柏既茂矣,望之相相然,尽目力不知厌。而世有所美焉,固欲登彼相相之上,仡仡然不知厌。小人者与此异,若部娄之未登,善,登之无蹊,维有楚棘而已;远望无见也,俯就则伤婴,恶能无独立焉?且人何忧,静处远虑,见岁若月,学问不厌,不知老之将至,安用从酒!”
田桓子曰:“何谓从酒?”晏子曰:“无客而饮,谓之从酒。今若子者,昼夜守尊,谓之从酒也。”
田无宇胜栾氏高氏欲分其家晏子使致之公第十四
栾氏、高氏欲逐田氏、鲍氏,田氏、鲍氏先知而遂攻之。高彊曰:“先得君,田、鲍安往?”遂攻虎门。二家召晏子,晏子无所从也。从者曰:“何为不助田、鲍?”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六》原文:
田桓子见晏子独立于墙阴,曰:“子何为独立而不忧?何不求四乡之学士可者而与坐?”
晏子曰:“共立似君子,出言而非也。婴恶得学士之可者而与之坐?且君子之难得也,若美山然,名山既多矣,松柏既茂矣,望之相相然,尽目力不知厌。而世有所美焉,固欲登彼相相之上,仡仡然不知厌。小人者与此异,若部娄之未登,善,登之无蹊,维有楚棘而已;远望无见也,俯就则伤婴,恶能无独立焉?且人何忧,静处远虑,见岁若月,学问不厌,不知老之将至,安用从酒!”
田桓子曰:“何谓从酒?”晏子曰:“无客而饮,谓之从酒。今若子者,昼夜守尊,谓之从酒也。”
田无宇胜栾氏高氏欲分其家晏子使致之公第十四:
栾氏、高氏欲逐田氏、鲍氏,田氏、鲍氏先知而遂攻之。高彊曰:“先得君,田、鲍安往?”遂攻虎门。二家召晏子,晏子无所从也。从者曰:“何为不助田、鲍?”
翻译和注释:
译文:
田桓子看到晏子独自站在墙边,问道:“你为什么独自站立而不感到忧虑呢?为什么不找一些学者来与你一同坐着呢?”
晏子回答说:“他们的站姿看似君子,但他们的说话却是错误的。我怎么能请到学者来和我一起坐呢?而且君子是非常难遇到的,就像美丽的山一样,名山已经很多了,松柏也已经茂盛了,远远望去都显得那么相配,看久了眼睛也会感到疲劳。而世上有些东西是美好的,人们总是想登上那些相配的山顶,虽然很高峻,但并不觉得疲倦。小人与他们不同,就像还没有攀登到山上那样,即使找到了道路也没有路径,只有荆棘罢了。远远地看不清楚,如果低头去接近它,就会伤害到自己,我怎么能够不保持独立呢?而且人有什么可忧虑的呢?静心思考长远的事情,看到一年或者一个月的变化,不断学习却不会感到厌倦,不知道衰老即将来临,为什么要喝酒呢!”
田桓子问:“什么是喝酒呢?”晏子回答:“没有客人而喝酒,这叫做喝酒。像你这样的人,一天到晚守护着酒杯,这也叫喝酒。”
田无宇战胜栾氏和高氏,想要分割他们的家族,晏子派人通知两位公子,晏子却没有跟随他们。跟随的人问:“为什么不帮助田氏和鲍氏呢?”
赏析:
这首诗是《晏子春秋》中记录的一个故事片段,其中涉及晏子的智慧和策略。首先,晏子面对田桓子的询问,通过比喻和寓言的方式表达了他的独立性和对生活的淡定态度。他提到“君子”难以得到,如同美丽的山一样珍贵,同时指出普通人与君子的不同之处,即普通人只能仰望而无法真正达到。这种对比强调了人的局限性和生活态度的重要性。其次,对于如何应对外界的挑战或诱惑,晏子提出了一种智慧的态度——不随波逐流,有自己的判断和原则。例如,他不追随名利场中的权势人物,而是坚持自己的道德标准。最后,诗中晏子的回答展示了他对人生哲学的深刻理解,即通过静心修养和自我提升来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他提倡的是一种超越物质享受的精神追求,强调内在的平和与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