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
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景公以晏子衣食弊薄使田无宇致封邑晏子辞第十九
晏子相齐,衣十升之布,脱粟之食,五卯、苔菜而已。左右以告公,公为之封邑,使田无宇致台与无盐。晏子对曰:“昔吾先君太公受之营丘,为地五百里,为世国长,自太公至于公之身,有数十公矣。苟能说其君以取邑,不至公之身,趣齐搏以求升土,不得容足而寓焉。婴闻之,臣有德益禄,无德退禄,恶有不肖父为不肖子为封邑以败其君之政者乎?”遂不受。
田桓子疑晏子何以辞邑晏子答以君子之事也第二十
景公赐晏子邑,晏子辞。田桓子谓晏子曰:“君欢然与子邑,必不受以恨君,何也?”晏子对曰:“婴闻之,节受于上者,宠长于君;俭居处者,名广于外。夫长宠广名,君子之事也。婴独庸能已乎?”

景公对晏子说:“从前我的先君桓公曾用五百封地的凭证授予管仲,他没有推辞就接受了。为什么你要推辞呢?”

晏子答道:“我听说,圣人有千虑,必有一失;愚人也有千虑,必有一得。或许管仲的过失正是我所得到的吧?所以,我再次拜谢而不敢接受。”

景公以晏子衣食弊薄让田无宇致封邑晏子辞第十九

晏子相齐时,穿着价值十升布和粗粮的饮食,住在简陋的住所里,吃的是五谷杂粮、苔菜而已。有人将这种情况告诉给景公,景公便赏赐给他封地和田邑。晏子面对这些荣誉却坚决推辞,他说:“我的先君太公曾经接受过营丘这个地方,那里的土地有五百里那么大,是一个世代相传的国都。如果能用这些土地来讨好国君而获得封邑,那么在我没有当上齐王之前就放弃这个机会去追逐更高的官位,这不是应该做的吗?我听说,臣下有德行就能增加俸禄,没有德行就会被撤职。哪有不贤良的父亲为不肖的儿子谋取封地,败坏自己君王政治的事情呢?”最终他还是没有接受这份封地。

晏子辞绝田桓子的封赏晏子答以君子之事也第二十

景公赐给晏子一块田地,晏子再次推辞。田桓子问为何不接受这个封赏,晏子回答说:“我听说,节操来自君主,宠爱就会增长于君主;节俭的居处会闻名于外界。长宠广名,这是君子应该做的事情。我怎能违背自己去做呢?”

这首诗描绘了晏子在不同情境中的谦逊态度和对原则的坚守。通过晏子与齐景公的对话以及他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展现了一位古代智者的人格魅力和高尚品质。同时,诗中还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礼义廉耻观念,强调了个人行为应符合道德规范和社会期待,反映了古人对于社会和谐的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