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
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口。
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
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口。
注释:
- “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这里描述了古代人民使用简单的工具——杵和臼来制作食物的过程。这种生产方式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适应能力,也展示了劳动工具的实用性和必要性。
- “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此处通过制作弓和箭的工具(弧和矢),说明了古代人民如何利用这些工具来进行狩猎和战争。这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生存需求,也显示了人们利用自然资源进行自我保护的能力。
-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这句话描绘了从原始的洞穴居住到后来建筑房屋的过程。这反映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结构的变迁。通过建筑可以更好地抵御自然灾害,保障居民的安全与舒适。
-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这里展示了古人对死后世界的简单看法和处理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人们表达了对逝者的尊重以及对生命循环的理解,同时也体现了一种简约的生活态度。
-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描述了从结绳记事到文字记录的演进过程。这一变化标志着社会复杂性和组织能力的进步,也为信息的传递和保存提供了更可靠的手段。
- “口”:在古代中国,言语是传达信息和思想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将这种方法与“口”联系起来,强调了语言在社会治理和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古代工具、住所、葬礼以及文字的发展进行了描述,展示了人类文明从无到有、由简入繁的过程。每一段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还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