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
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
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
这首诗通过对比牛山之木被砍伐前后的景色,来比喻人们内心的修养和道德品质。
诗人引用“牛山之木尝美矣”,说明牛山的树木曾经非常茂盛、美观,但是后来因为遭到人们的砍伐,变得光秃秃、不美丽了。接着,他用这个形象来比喻那些外表看似有道德、有仁义的人,实际上他们的内心已经失去了这种美好的本性,被功利心所侵蚀。
诗人进一步指出,即使一个人在表面上拥有仁义之心,但如果他整天都忙于功利的事情,那么他的内在本性也会逐渐消磨掉。因此,人如果能够放下功利的心,保持内心的平和宁静,那么他的本性就会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发展。
诗人用“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这句话来总结全文。意思是说,只要坚持自己的操守,就能够保存自己的本性;如果放弃了自己的操守,就会导致本性的消亡。同时,这句话也暗示着,只有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和,才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真实本性。
赏析:这首诗以牛山之木为喻,深入探讨了人性与道德的关系。它强调了内心修养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时刻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和,不要被外在的名利所迷惑。同时,它也鼓励人们要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操守。这首诗的语言朴实而深刻,寓意丰富而深远,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