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诗句

孟子·第十一卷·告子上·第六节

译文

公都子说:“告子说:‘性无善无不善也。’有人说:‘性可以成为善,也可以成为恶;因此周文王、武王兴起时,民众就喜好善良;周幽王、厉王兴起时,民众就喜好残暴。’又有人说:‘有天生的善性和恶性;因此尧作为君主而有象,瞽瞍作为父亲却有舜;纣作为哥哥之子却将君位传给他,还有微子启和王子比干。’现在你说‘性善’,那么他们都不是吗?”

注释

  • 孟子:即孟轲,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 公都子:这里指孟子的学生之一,名字不详。
  • 告子:孟子的弟子,与孟子讨论人性问题。
  • 性无善无不善也:意指人的本性既非完全是善的也不是全然是恶的,而是善恶相杂。
  • 或曰:有人这样认为。
  • 为善与为不善:指按照善良的标准行事,和根据邪恶的标准行事。
  • 恻隐之心:指怜悯他人的心。
  • 羞恶之心:指对错误感到羞耻或厌恶的心理。
  • 恭敬之心:指尊重他人的心态。
  • 是非之心:指分辨是非的能力。
  • :儒家五常之一,代表同情和爱心。
  • :儒家五常之二,代表正义和公正。
  • :儒家五常之三,代表礼仪和规范。
  • :儒家五常之四,代表智慧和理解力。
  •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意为追求就会得到,放弃就会失去。
  • 倍蓰而无算:形容相差极大,无法计算。
  • 诗曰:引用《诗经》中的句子,用以说明自然万物有其规律和道德准则。
  • 孔子曰:引用孔子的话,表达对诗歌作者的理解与赞同。

赏析

这段文本反映了孟子关于人性本善的观点。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但由于环境的影响和个人的选择,人的行为可能会偏向于不善。他提出四种基本的道德情感——恻隐、羞恶、恭敬、是非,这些都是人的天性中固有的。他认为,人们通过学习和实践这些道德情感,可以逐渐发展出高尚的品质。孟子强调了后天教育和自我修养的重要性,认为人可以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从而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