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尧舜之爱民,出于本性;
汤武之爱民,身体力行;
五霸之爱民,假借爱民之名。
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注释:
- 尧、舜: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位圣王,以仁德著称。
- 本性:指天生的品质,不受后天影响。
- 身体力行:亲自实践,强调道德的实践性。
- 五霸:春秋时期的五个霸主,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和吴王阖闾。
- 久假:长时间借用、依赖。
- 恶知:怎么知道。
- 非有:不是真的有。
赏析:
孟子在这一段中,通过比较不同的治国方式及其背后的人性本质与动机,深刻地探讨了“性”与“命”的关系。他首先提出了尧舜之治是基于对百姓深沉的爱,这种爱是出于他们的本性,而非外加的压力或手段。紧接着,他分析了汤武的治理方式,指出他们虽然以身作则,但更重视的是民心的向背,而不是仅仅依靠权力。随后,孟子批评了那些借助权力名义而行不义之事的“五霸”,指出他们虽然暂时得民心,但最终难以长久。最后,孟子提出疑问:“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这句话揭示了如果一个统治者只是利用权力而没有真正的德行,那么其统治是不可靠的,也无法被真正归服。整体而言,这段话反映了孟子对于理想政治的向往,强调了君主应具备的高尚品质和道德力量。
译文:
孟子说:“尧舜之爱民,是出于本性;汤武之爱民,是身体力行;五霸之爱民,是假借爱民之名。 长久地假借而不归还,怎么知道他们不会有爱民的行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