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丑曰:“伊尹曰:‘予不狎于不顺。’放太甲于桐,民大悦。太甲贤。又反之,民大悦。贤者之为人臣也,其君不贤,则固可放与?”
孟子曰:“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
诗句解读
- “公孙丑曰:“伊尹曰:‘予不狎于不顺。’放太甲于桐,民大悦。太甲贤。又反之,民大悦。贤者之为人臣也,其君不贤,则固可放与?””
注释与解析:公孙丑问孟子关于伊尹的故事,提到他放逐了太甲,太甲被释放后,人民非常高兴;太甲后来成为贤君,孟子又建议再次将他放逐,以测试民众的反应。
- “孟子曰:“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
注释与解析:孟子回答说,如果有像伊尹那样的志向(即心怀天下,不拘小节,勇于担当),则可以放逐太甲来考验他;但如果缺乏这样的志向,那就是篡位的行为了。
译文
公孙丑问到,伊尹曾放逐过太甲,并让百姓非常欢喜,后来太甲成为了贤明的君王。孟子回答,如果有人有伊尹那样的心态(胸怀大局,不畏强权),那么这种行为是可以的;但如果没有这样的志向,那便是一种篡位的行为。
赏析
此诗通过孟子与公孙丑的对话形式,展示了对政治权力和道德判断的思考。伊尹的故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故事之一,它反映了古代圣贤对于治国理政、人性理解的深刻见解。孟子在这里强调了领导者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宽广的胸怀,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这也是古代中国儒家思想中的重要观点。
我们可以看出孟子的思想深邃而富有哲理,他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解读,提出了自己对于国家治理和社会伦理的见解。这种思想对于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至今仍被视为指导人们行事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