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七月,杞侯来朝,不敬,杞侯归,乃谋伐之。

蔡侯、郑伯会于邓,始惧楚也。

九月,入杞,讨不敬也。

公及戎盟于唐,修旧好也。

冬,公至自唐,告于庙也。凡公行,告于宗庙;反行,饮至、舍爵,策勋焉,礼也。

特相会,往来称地,让事也。自参以上,则往称地,来称会,成事也。

初,晋穆侯之夫人姜氏以条之役生太子,命之曰仇。其弟以千亩之战生,命之曰成师。师服曰:「异哉,君之名子也!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是以政成而民听,易则生乱。嘉耦曰妃。怨耦曰仇,古之命也。今君命大子曰仇,弟曰成师,始兆乱矣,兄其替乎?」

惠之二十四年,晋始乱,故封桓叔于曲沃,靖侯之孙栾宾傅之。师服曰:「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今晋,甸侯也,而建国。本既弱矣,其能久乎?」

诗句

秋七月,杞侯来朝不敬,归谋伐之。九月入杞讨不敬,公及戎盟修旧好,冬公自唐,告于庙。凡公行,告宗庙;反,饮至、舍爵,策勋,礼也。特会往来称地,让事成。

译文

  • 秋七月
    杞侯因不敬被召而来,归国后策划讨伐他。

  • 九月
    进入杞国进行征讨不敬的行为。

  • 冬十月
    桓公从唐地归来,向宗庙报告此次出巡的情况。所有国君外出时,都会先向宗庙报告行程,回来时还会饮到最高的酒水并赏赐给臣子们酒杯,以此来表彰他们的功劳。这是合乎礼仪的。

  • 十一月(根据上下文调整):
    这是一段描述晋穆侯夫人姜氏与太子仇的故事。姜氏以条之役生下太子,并给他取名叫仇。而其弟千亩之战中生下一个儿子,则被命名为成师。师服说:“真奇怪啊!君王给儿子取名真是有深意啊!名字是用来规范道德的,道德是按照礼制来制定的,礼是用来治理政事的,政事能正民风就能得到天下。”因此,政局稳定百姓就会顺从,如果乱了就容易生祸乱。好的配对叫做妃,怨恨的配对就叫仇。这是古人的命名传统。现在国君叫大儿子仇,弟弟叫成师,这已经预示着将要引发祸乱,兄弟之间的地位恐怕要发生了。”

赏析

《左传·桓公二年》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史书《春秋左氏传》的一部分,记载了鲁桓公在位期间的一系列事件。其中涉及了宋国的内乱、晋国的分封和诸侯的会盟等内容。这段文字通过对人物行为的描述和事件的叙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和社会风貌。通过分析这些事件,可以了解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政治制度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同时,这段文字也展示了古代中国对于道德、礼仪和秩序的重视,以及通过礼制来规范人们行为的思想观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