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十月,郑伯以虢师伐宋。壬戌,大败宋师,以报其入郑也。宋不告命,故不书。凡诸侯有命,告则书,不然则否。师出臧否,亦如之。虽及灭国,灭不告败,胜不告克,不书于策。羽父请杀桓公,将以求大宰。公曰:「为其少故也,吾将授之矣。使营菟裘,吾将老焉。」羽父惧,反谮公于桓公而请弑之。公之为公子也,与郑人战于狐壤,止焉。郑人囚诸尹氏,赂尹氏而祷于其主钟巫,遂与尹氏归而立其主。十一月,公祭钟巫,齐于社圃,馆于寪氏。壬辰,羽父使贼弑公于寪氏,立桓公而讨寪氏,有死者。不书葬,不成丧也。
”`
译文
冬季十月,郑伯联合虢师进攻宋国。壬戌日,郑军大败宋军,以此报复郑国被攻陷。由于宋国未通报天子命令,故《春秋》不记载此事。所有诸侯国有命令下达,通报则记录,否则不记。军队出动的成败,亦按此原则记载。即便是灭国之战,若未报告敌人战败,胜利亦不记载。不记录于史册。羽父请求杀桓公以求封赏大宰之位。隐公说:“因他年少,我打算授与他。”并让其修筑菟裘,自己则将老于此地。羽父畏惧,反而在桓公面前诽谤隐公,请其谋害隐公。隐公为公子时,与郑人战于狐壤,后被郑囚禁。郑人囚禁尹氏家族,以贿赂换取尹氏支持,并在钟巫庙祈求神灵,最终与尹氏共同回国立钟巫为国君。十一月,隐公祭祀钟巫,斋戒于社圃,暂居寪氏家中。十五日,羽父令手下行刺隐公,立桓公为君,随后讨伐寪氏,导致寪氏有人被杀。《春秋》不书隐公安葬,因为未按正礼举行丧事。
赏析
本文记述了春秋时期鲁国隐公时期的重大事件,包括对郑国的侵略、对宋国的胜利、郑国内部的权力斗争以及隐公的去世等。通过这些事件,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格局及社会动荡。
注释
- 滕侯、薛侯来朝:文中提及滕侯和薛侯前来朝见隐公,争夺两国之间的地位。
- 齐僖公、郑庄公进攻许国:隐公会合齐僖公、郑庄公一同进攻许国,可能是为了扩展领土或解决内部的不满。
- 颍考叔拿着郑庄公的旗帜“蝥弧”争先登上城墙…死:颖考叔在战争中英勇牺牲,展现了忠诚和勇气。
- 宋武公生仲子…生桓公而惠公薨:这段描述涉及宋国的两位重要人物,仲子后来成为隐公的母亲声子,而宋武公的儿子桓公和隐公的父亲均早逝。
- 羽父请杀桓公:羽父试图利用政治手段夺取权力。
- 冬十月,郑伯联合虢师进攻宋国:郑国联合其他国家对抗宋国,这显示了周边国家之间的紧张局势。
- 壬戌曰…报其入郑也:战争的结果是为了报复宋国曾经入侵郑国。
- 虽及灭国:尽管取得了胜利,但隐公并未庆祝这一胜利,反映了隐公内心的复杂情感。
- 虽及灭国…胜不告克…不书于策:即使是灭国之事,如果未报告敌人战败,胜利也不记载。
- 羽父请杀桓公:羽父请求杀桓公以谋取高位,但最终未能成功。
- 隐公(元年~十一年):这是隐公的传记,记录了隐公的生平事迹和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