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十有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夏,公会郑伯于时来。秋七月壬午,公及齐侯、郑伯入许。冬十有一月壬辰,公薨。

【传】十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争长。薛侯曰:「我先封。」滕侯曰:「我,周之卜正也。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后之。」

公使羽父请于薛侯曰:「君与滕君辱在寡人。周谚有之曰:『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则择之。』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寡人若朝于薛,不敢与诸任齿。君若辱贶寡人,则愿以滕君为请。」

薛侯许之,乃长滕侯。

夏,公会郑伯于郲,谋伐许也。

郑伯将伐许,五月甲辰,授兵于大宫。公孙阏与颖考叔争车,颖考叔挟輈以走,子都拔棘以逐之,及大逵,弗及,子都怒。

秋七月,公会齐侯、郑伯伐许。庚辰,傅于许,颖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颠。瑕叔盈又以蝥弧登,周麾而呼曰:「君登矣!」郑师毕登。壬午,遂入许。许庄公奔卫。

滕侯、薛侯来朝,争长。薛侯曰:「我先封。」滕侯曰:「我,周之卜正也。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后之。」    
译文:    
隐公十一年,滕侯和薛侯前来朝见鲁君,两人在礼节上争执不休。薛侯认为:“我先受封。”而滕侯则说:“我是周王的占卜官,地位尊贵。薛是旁支小国,我的地位不能低于他。”    
赏析:    
这段历史记载了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的权力争夺和礼仪之争。滕侯和薛侯为了谁应先于其他诸侯朝见鲁君而争执不休。薛侯认为自己的地位高于滕侯,因为自己是周朝的贵族,而滕侯只是一个卜正,即占卜官。这种礼仪之争在当时是非常常见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等级观念的严重。    
    
隐公十一年春,公会郑伯于郲,谋伐许也。    
译文:    
隐公十一年春天,隐公与郑伯在郲地举行会谈,商议如何攻打许国。    
赏析:    
这里记录了隐公与郑桓公的外交活动,双方商讨共同对抗强大的敌人——许国。这表明在当时,各国君主间频繁的外交往来是常态。通过这种方式,各国君主试图通过联合力量来抵御外来的威胁,从而保护自己国家的利益。    
    
郑伯将伐许,五月甲辰,授兵于大宫。公孙阏与颖考叔争车,颖考叔挟輈以走,子都拔棘以逐之,及大逵,弗及,子都怒。    
译文:    
郑桓公准备进攻许国,五月初八日,把军队交给大宫。公孙阏和颖考叔因为战车发生了争执,颖考叔抓住车子逃跑,子都拔起棘刺追赶他,但没有追上,子都非常气愤。    
赏析:    
这里展现了郑伯在备战过程中发生的一场混乱场面。公孙阏和颖考叔因为争夺战车而产生了纠纷,结果颖考叔趁机逃跑。子都是郑国的将领,他的愤怒情绪反映了战场上的紧张气氛以及领导者对秩序维护的重视程度。    
    
秋七月,公会齐侯、郑伯伐许。庚辰,傅于许,颖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颠。瑕叔盈又以蝥弧登,周麾而呼曰:「君登矣!」郑师毕登。壬午,遂入许。许庄公奔卫。    
译文:    
秋七月,鲁隐公与齐襄公、郑文公会合,共同讨伐许国。十三日,联军到达许国,颖考叔夺取了郑文公所挂的蝥弧旗帜,率先登上城墙,子都从下面射向他,把他打翻。瑕叔盈又拿着蝥弧旗帜爬上城墙,挥舞着指挥旗呼喊:“国君已经登上城头了!”于是,郑军士兵全部登上城墙。十四日,联军终于攻进城内。许庄公逃亡到卫国。    
赏析:    
此段描绘了联军攻克许国的场景。从一开始的争执到最后的胜利,整个事件体现了战争的残酷性和领导者之间的智谋与决断力。特别是颖考叔的英勇行为和瑕叔盈的策略部署,为联军最终取胜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许庄公的逃亡也展示了战争中失败者的命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