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有礼。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
郑伯使卒出豭,行出犬鸡,以诅射颖考叔者。君子谓:「郑庄公失政刑矣。政以治民,刑以正邪,既无德政,又无威刑,是以及邪。邪而诅之,将何益矣!」
王取邬、刘、功蒍、邗之田于郑,而与郑人苏忿生之田温、原、丝希、樊、隰郕、欑茅、向、盟、州、陉、隤、怀。君子是以知桓王之失郑也。恕而行之,德之则也,礼之经也。己弗能有而以与人,人之不至,不亦宜乎?
郑、息有违言,息侯伐郑。郑伯与战于竟,息师大败而还。君子是以知息之将亡也。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
”`
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有礼。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郑伯使卒出豭,行出犬鸡,以诅射颖考叔者。君子谓:「郑庄公失政刑矣。政以治民,刑以正邪,既无德政,又无威刑,是以及邪。邪而诅之,将何益矣!」
王取邬、刘、功蒍、邗之田于郑,而与郑人苏忿生之田温、原、丝希、樊、隰郕、欑茅、向、盟、州、陉、隤、怀。君子是以知桓王之失郑也。恕而行之,德之则也,礼之经也。己弗能有而以与人,人之不至,不亦宜乎?
郑、息有违言,息侯伐郑。郑伯与战于竟,息师大败而还。君子是以知息之将亡也。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
注释:
- 君子谓:君子评论此事。
- 郑庄公:郑国国君,即郑庄公。
- 于是乎有礼:表示因此有了礼。
- 经国家:治理国家。
- 定社稷:稳定国家政权和社会秩序。
- 序民人:使人民有序生活。
- 利后嗣:有利于后代。
- 许无刑而伐之:许国没有受到刑罚却攻打它。
- 服而舍之:接受并留下它。
- 度德而处之:根据自己德行来处理问题。
- 量力而行之:衡量自己的实力来行动。
- 相时而动:根据时机变化采取行动。
- 无累后人:不会给后人带来负担。
- 知礼:懂得礼仪。
- 政以治民:政令用来治理百姓。
- 刑以正邪:刑法用来惩治邪恶。
- 已弗能有而以与人:自身不能拥有的却给予别人。
- 人之不至:人们不来。
赏析:
本段描述的是春秋时期的一次政治事件,涉及郑庄公和许国的冲突,以及随后的一系列外交活动。通过这段文字,可以看到郑庄公在处理内政和外交关系时表现出的礼制原则和智慧。他的策略不仅考虑到了自身的德行和政治责任,还体现了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态度。此外,通过对比隐公的失败和桓王的错误,反映了古代诸侯之间复杂的权力斗争和道德判断。整体上,这段文字强调了礼的重要性以及领导者应有的道德和智慧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