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之三十年,晋潘父弑昭侯而立桓叔,不克。晋人立孝侯。
惠之四十五年,曲沃庄伯伐翼,弑孝侯。翼人立其弟鄂侯。鄂侯生哀侯。哀侯侵陉庭之田。陉庭南鄙启曲沃伐翼。
诗句:
- 惠之三十年,晋潘父弑昭侯而立桓叔,不克。晋人立孝侯。
- 惠之四十五年,曲沃庄伯伐翼,弑孝侯。翼人立其弟鄂侯。鄂侯生哀侯。哀侯侵陉庭之田。陉庭南鄙启曲沃伐翼。
译文:
- 在文公三十年,晋国潘父杀害了昭侯而拥立了桓叔,但未能成功。晋国人立了孝侯。
- 在文公四十五年,曲沃庄伯攻打翼国,杀死了孝侯。翼国的百姓拥护他们的弟弟鄂侯为君。鄂侯生下哀侯。哀侯侵犯陉庭的土地。陉庭的南部边境被曲沃进攻。
关键词注释:
- 惠之三十年:指的是鲁文公三十九年。
- 晋潘父:晋地的潘姓家族成员,此处指潘父。
- 昭侯:昭穆次序中的第九位君主,即晋悼公。
- 桓叔:晋悼公的弟弟,即位后称为桓叔。
- 晋人:指晋国内的人士或势力。
- 孝侯:晋悼公的儿子,即位后称为孝侯。
- 翼国:地名,可能是指今天的山西翼城等地。
- 曲沃庄伯:晋国的大夫,有野心想要篡夺晋国政权。
- 伐翼:进攻翼国,可能是为了夺取翼国的控制权。
- 陉庭:地名,位于现在的山西省翼城县境内。
- 陉庭南鄙:陉庭的南部边境地区。
- 启曲沃伐翼:发动曲沃攻击翼国的行动。
赏析:
此诗描述了春秋时期晋国内的权力斗争和对外扩张的历史事件。文公三十年到四十五年期间,晋国内部出现了权力争夺,先是潘父杀害了昭侯并拥立桓叔,但未能成功。接着曲沃庄伯进攻翼国,最终导致了晋国内部的矛盾激化。这些事件反映了当时晋国的政治动荡和社会不稳定,同时也展示了晋国作为诸侯国在战国七雄中逐渐崛起的过程。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晋国历史的发展脉络,还能感受到那个动荡时代的社会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