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巳,将盟于宋西门之外,楚人衷甲。伯州犁曰:「合诸侯之师,以为不信,无乃不可乎?夫诸侯望信于楚,是以来服。若不信,是弃其所以服诸侯也。」固请释甲。子木曰:「晋、楚无信久矣,事利而已。苟得志焉,焉用有信?」大宰退,告人曰:「令尹将死矣,不及三年。求逞志而弃信,志将逞乎?志以发言,言以出信,信以立志,参以定之。信亡,何以及三?」赵孟患楚衷甲,以告叔向。叔向曰:「何害也?匹夫一为不信,犹不可,单毙其死。若合诸侯之卿,以为不信,必不捷矣。食言者不病,非子之患也。夫以信召人,而以僭济之。必莫之与也,安能害我?且吾因宋以守病,则夫能致死,与宋致死,虽倍楚可也。子何惧焉?又不及是。曰弭兵以召诸侯,而称兵以害我,吾庸多矣,非所患也。」
《左传·襄公·襄公二十七年》中的诗句是:“辛巳,将盟于宋西门之外,楚人衷甲。伯州犁曰:‘合诸侯之师,以为不信,无乃不可乎?夫诸侯望信于楚,是以来服。若不信,是弃其所以服诸侯也。’固请释甲。子木曰:‘晋、楚无信久矣,事利而已。苟得志焉,焉用有信?’”
译文:辛巳,楚国准备在宋国的西门外与诸侯们会盟,而楚国的士兵都穿着铁甲。伯州犁说:“召集诸侯的部队,是为了不让人相信我们,这样做是否合适呢?各国诸侯都希望信任楚国,因此才来朝拜我们。如果我们不信任他们,那就等于抛弃了使他们归服我们的原因。”于是坚持要求解除武装。子木说:“晋国和楚国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诚信可言了,只是为了利益而已。如果真能如愿以偿,哪里还需要诚信呢?”大宰退下后,告诉别人:“令尹将要死了,不会过三年。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而放弃诚信,这难道不是志向得以实现的途径吗?志向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语言通过诚信来确立,诚信通过立志来验证,三者互相印证。一旦丧失诚信,还谈什么三心二意呢?”赵孟担心楚国士兵穿铁甲会对盟约造成威胁,于是告诉了叔向。叔向说:“有什么害处呢?就算是一个普通人,一旦不讲信用,就连命也保不住。但如果召集诸侯的卿大夫,如果他们也不讲信用,就一定不能成功。说话不算话的人不会感到不安,这不是你的忧患所在。如果用诚信去招揽人心,然后用僭越的行为来达到目的,那么必然没有人愿意帮助我,怎么能够损害到自己呢?而且我们依靠宋国来保卫国家,那么他们能够拼死相救,与宋国一起拼死,即使背叛楚国也是可以的。你有什么可怕的呢?又何必担忧这个呢?再说,我们通过休兵之议召集诸侯,却用武力来危害我们,我们的麻烦可多了,这并不是我们的忧虑。”
赏析:这段文字反映了春秋时期楚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从伯州犁的话中可以看出,他认为召集军队并不是为了不让人相信,而是希望通过展示力量来震慑其他国家。而子木则认为,晋国和楚国都已经失去了诚信,为了利益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这种观点体现了当时各国之间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所采取的各种手段和策略。叔向的回答则更加深入地分析了这个问题,他不仅指出了楚国的问题,还提到了其他国家可能采取的手段,从而为整个段落提供了一个更为全面的视角。同时,他的回答也体现了他对国际关系和外交策略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