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庚辰,崔成、崔强杀东郭偃、棠无咎于崔氏之朝。崔子怒而出,其众皆逃,求人使驾,不得。使圉人驾,寺人御而出。且曰:「崔氏有福,止余犹可。」遂见庆封。庆封曰:「崔、庆一也。是何敢然?请为子讨之。」使卢蒲弊帅甲以攻崔氏。崔氏堞其宫而守之,弗克。使国人助之,遂灭崔氏,杀成与强,而尽俘其家。其妻缢。弊覆命于崔子,且御而归之。至,则无归矣,乃缢。崔明夜辟诸大墓。辛巳,崔明来奔,庆封当国。

楚薳罢如晋莅盟,晋将享之。将出,赋《既醉》。叔向曰:「薳氏之有后于楚国也,宜哉!承君命,不忘敏。子荡将知政矣。敏以事君,必能养民。政其焉往?」

崔氏之乱,申鲜虞来奔,仆赁于野,以丧庄公。冬,楚人召之,遂如楚为右尹。

十一月乙亥朔,日有食之。辰在申,司历过也,再失闰矣。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的经典文献之一,记录了公元前601年(周襄王二十年)的一系列重要历史事件。该文献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动态和外交关系,也揭示了人物性格和道德观念的演变。以下是对该文献的相关解读:

  1. 庆封之乱:文中提到“崔成、崔强杀东郭偃、棠无咎于其朝”,表明崔氏家族内部出现了权力斗争,导致两位大夫被杀。这反映出当时贵族间的权力争夺和对忠诚与背叛的不同态度。

  2. 庆封来访与聘礼:记载了齐侯派遣庆封访问鲁国的事件,显示了诸侯之间的礼仪交往和政治联盟的重要性。此外,齐侯的使者带来了丰富的礼物,体现了当时国际间的文化与物质交流。

  3. 叔孙豹与晋国的盟会:叔孙豹与晋国的赵武等人在宋国会见,讨论并签订了盟约。此事件的记载展示了春秋时期诸侯之间为维护自身利益而进行的联盟与合作。

  4. 庆封的不敬行为:庆封在会见中因服饰问题被批评,显示出礼节在古代外交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个人形象对于国际关系的深远影响。

  5. 卫宁喜被杀与公孙免余的行动:卫国大夫宁喜被杀害,其家族成员公孙免余试图报仇,但最终未能成功。这一事件反映了家族复仇的主题以及对权力继承的复杂性。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不仅是了解春秋时期政治和社会状况的重要文献,还提供了关于人物心理、外交策略及家族伦理等多方面的历史洞察。通过细致的文本解析,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春秋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