邾悼公来朝,时事也。
秋八月,大雩,旱也。
蔡侯归自晋,入于郑。郑伯享之,不敬。子产曰:「蔡侯其不免乎?日其过此也,君使子展廷劳于东门之外,而傲。吾曰:『犹将更之。』今还,受享而惰,乃其心也。君小国事大国,而惰傲以为己心,将得死乎?若不免,必由其子。其为君也,淫而不父。侨闻之,如是者,恒有子祸。」
孟孝伯如晋,告将为宋之盟故如楚也。
蔡侯之如晋也,郑伯使游吉如楚。及汉,楚人还之,曰:「宋之盟,君实亲辱。今吾子来,寡君谓吾子姑还!吾将使馹奔问诸晋而以告。」子大叔曰:「宋之盟,君命将利小国,而亦使安定其社稷,镇抚其民人,以礼承天之休,此君之宪令,而小国之望也。寡君是故使吉奉其皮币,以岁之不易,聘于下执事。今执事有命曰:『女何与政令之有?必使而君弃而封守,跋涉山川,蒙犯霜露,以逞君心。』小国将君是望,敢不唯命是听。无乃非盟载之言,以阙君德,而执事有不利焉,小国是惧。不然,其何劳之敢惮?」子大叔归,覆命,告子展曰:「楚子将死矣!不修其政德,而贪昧于诸侯,以逞其愿,欲久,得乎?《周易》有之,在《复》三之《颐》三,曰:『迷复,凶。』其楚子之谓乎?欲复其愿,而弃其本,复归无所,是谓迷复。能无凶乎?君其往也!送葬而归,以快楚心。楚不几十年,未能恤诸侯也。吾乃休吾民矣。」裨灶曰:「今兹周王及楚子皆将死。岁弃其次,而旅于明年之次,以害鸟帑。周、楚恶之。」
诗句逐句释义
原文:
邾悼公来朝,时事也。秋八月,大雩,旱也。蔡侯归自晋,入于郑。郑伯享之,不敬。子产曰:「蔡侯其不免乎?日其过此也,君使子展廷劳于东门之外,而傲。吾曰:『犹将更之。』今还,受享而惰,乃其心也。君小国事大国,而惰傲以为己心,将得死乎?若不免,必由其子。其为君也,淫而不父。侨闻之,如是者,恒有子祸。」
孟孝伯如晋,告将为宋之盟故如楚也。
蔡侯之如晋也,郑伯使游吉如楚。及汉,楚人还之,曰:「宋之盟,君实亲辱。今吾子来,寡君谓吾子姑还!吾将使馹奔问诸晋而以告。」子大叔曰:「宋之盟,君命将利小国,而亦使安定其社稷,镇抚其民人,以礼承天之休,此君之宪令,而小国之望也。寡君是故使吉奉其皮币,以岁之不易,聘于下执事。今执事有命曰:『女何与政令之有?必使而君弃而封守,跋涉山川,蒙犯霜露,以逞君心。』小国将君是望,敢不唯命是听。无乃非盟载之言,以阙君德,而执事有不利焉,小国是惧。不然,其何劳之敢惮?」子大叔归,覆命,告子展曰:「楚子将死矣!不修其政德,而贪昧于诸侯,以逞其愿,欲久,得乎?《周易》有之,在《复》三之《颐》三,曰:『迷复,凶。』其楚子之谓乎?欲复其愿,而弃其本,复归无所,是谓迷复。能无凶乎?君其往也!送葬而归,以快楚心。楚不几十年,未能恤诸侯也。吾乃休吾民矣。」裨灶曰:「今兹周王及楚子皆将死。岁弃其次,而旅于明年之次,以害鸟帑。周、楚恶之。」
译文
【经】:
十八(28)年春天,没有冰块。夏天,卫石恶出逃到晋国。秋天八月,举行大雩祭。仲孙羯前往晋国。冬天,齐国庆封逃到卫国。十一个月,鲁文公去楚国。十有二月甲寅日,天王去世。乙未日,楚昭王去世。
【传】:
二十八年春季,没有冰块。秋季八月,举行大雩祭。仲孙羯前往晋国。冬季,齐国庆封逃到卫国。十一个月,鲁文公前往楚国。十有二月甲寅日,周天子去世。乙未日,楚昭王去世。
赏析
《左传·襄公·襄公二十八年》通过一系列事件展现了春秋时期的政治斗争和道德沦丧。其中“子产”和“子大叔”的对话揭示了政治权术的复杂性以及君主与臣子之间微妙的关系。同时,“蔡侯之如晋”、“孟孝伯如晋”等事件反映了各国间的外交往来和权力博弈。此外,“子大叔覆命”一节通过子大叔向子展报告楚昭王的病情,表现了君臣之间的忠诚和责任。整体而言,该段落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也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伦理观念和政治现实。
注释
- 邾悼公来朝,时事也:表示邾悼公访问是为了处理某些紧急或重要事务。
- 秋八月,大雩:指秋季的八月举行祈雨祭祀活动。
- 蔡侯归自晋,入于郑:蔡侯从晋国返回郑国,进入郑都受到热情款待但态度不恭敬。
- 子产曰:「蔡侯其不免乎?日其过此也,君使子展廷劳于东门之外,而傲。吾曰:「犹将更之。」今还,受享而惰,乃其心也」:子产警告蔡侯可能无法避免灾难,并提醒他必须改正态度。
- 孟孝伯如晋,告将为宋之盟故如楚也:孟孝伯因将要进行宋国的盟约而前往楚国。
- 蔡侯之如晋也,郑伯使游吉如楚:蔡侯从晋国前往楚国时,郑伯派遣游吉前往楚国。
- 及汉,楚人还之:到达汉水后,楚人归还了蔡侯及其随行人员。
- 子大叔曰:「宋之盟,君命将利小国,而亦使安定其社稷,镇抚其民人,以礼承天之休,此君之宪令,而小国之望也」:子大叔解释宋国的联盟对小国有利,旨在安定国家和民众生活。
- 子大叔归,覆命,告子展曰「楚子将死矣!不修其政德,而贪昧于诸侯,以逞其愿,欲久,得乎?《周易》有之,在《复》三之《颐》三:子大叔回来后向子展报告说楚昭王即将去世,因为楚昭王不注重内政和德行,只想追求满足私欲。
- 《周易》有之,在《复》三之《颐》三:引用《周易》,说明楚国的衰败是因为违背正道导致的。《复》卦第三爻变为《颐》卦第三爻,象征着迷失自我和危险的到来。
- 其楚子之谓乎?欲复其愿,而弃其本,复归无所,是谓迷复。能无凶乎?君其往也!送葬而归,以快楚心。楚不几十年,未能恤诸侯也:这段描述了楚昭王的行为会导致自己灭亡和失去民心的结果;建议国君前去吊唁可以安抚民心。
- 裨灶曰:「今兹周王及楚子皆将死。岁弃其次,而旅于明年之次,以害鸟帑。」周、楚恶之」:裨灶预言周王和楚昭王都将去世的消息,并指出这将给邻国带来危害。
- 岁弃其次,而旅于明年之次,以害鸟帑。周、楚恶之:这句话表明如果周王和楚昭王去世,那么两国可能会陷入困境,其他国家也可能受到损害。
相关典故
- 《左传》中的很多故事和对话都具有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例如,“子产”和“子大叔”的对话揭示了君主与臣子之间微妙的关系和权力斗争。此外,这些对话也体现了儒家的道德观和治国理念。
- 《左传》不仅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它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周平王五十九年(公元前722年~前461年)的历史事件,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