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王使刘定公劳赵孟于颖,馆于洛汭。刘子曰:「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吾与子弁冕端委,以治民临诸侯,禹之力也。子盍亦远绩禹功,而大庇民乎?」对曰:「老夫罪戾是惧,焉能恤远?吾侪偷食,朝不谋夕,何其长也?」刘子归,以语王曰:「谚所为老将知而耄及之者,其赵孟之谓乎!为晋正卿,以主诸侯,而侪于隶人,朝不谋夕,弃神人矣。神怒民叛,何以能久?赵孟不复年矣。神怒,不歆其祀;民叛,不即其事。祀事不从,又何以年?」
叔孙归,曾夭御季孙以劳之。旦及日中不出。曾夭谓曾阜曰:「旦及日中,吾知罪矣。鲁以相忍为国也,忍其外不忍其内,焉用之?」阜曰:「数月于外,一旦于是,庸何伤?贾而欲赢,而恶嚣乎?」阜谓叔孙曰:「可以出矣!」叔孙指楹曰:「虽恶是,其可去乎?」乃出见之。
这首诗出自《左传·昭公·昭公元年》,是一篇关于晋国大臣赵孟的故事。诗中描述了赵孟在洛汭被刘定公劳问,以及他和叔孙归的对话。
让我们逐句解读这首诗:
- 天王使刘定公劳赵孟于颖,馆于洛汭。刘子曰:「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吾与子弁冕端委,以治民临诸侯,禹之力也。子盍亦远绩禹功,而大庇民乎?」
- 这句话表达了对赵孟治理国家的赞赏和期待他能够效仿禹王一样造福百姓。刘定公(刘子)认为赵孟的功劳如同古代大禹一样伟大,并希望他能继续发扬光大,让民众受益。
- 对曰:「老夫罪戾是惧,焉能恤远?吾侪偷食,朝不谋夕,何其长也?」
- 赵孟回答说:“我年纪大了,害怕犯错,怎么能顾及远方?我们这些小人物,每天只想着吃饭,没有长远的计划。”
- 刘子归,以语王曰:「谚所为老将知而耄及之者,其赵孟之谓乎!为晋正卿,以主诸侯,而侪于隶人,朝不谋夕,弃神人矣。神怒民叛,何以能久?赵孟不复年矣。神怒,不歆其祀;民叛,不即其事。祀事不从,又何以年?」
- 刘定公回家后向晋王报告了赵孟的情况,他认为赵孟虽然地位很高,但处理政务时却像普通老百姓一样,不能顾全大局,因此可能会失去民心。同时他还提到,如果神明发怒导致人民背叛,那么赵孟的政权就无法长久维持。
- 叔孙归,曾夭御季孙以劳之。旦及日中不出。曾夭谓曾阜曰:「旦及日中,吾知罪矣。鲁以相忍为国也,忍其外不忍其内,焉用之?」阜曰:「数月于外,一旦于是,庸何伤?贾而欲赢,而恶嚣乎?」阜谓叔孙曰:「可以出矣!」叔孙指楹曰:「虽恶是,其可去乎?」乃出见之。
- 叔孙归(曾夭)负责接待季孙(曾阜),但是早晨直到中午都不出来。曾夭对曾阜说:“早晨到中午都没出来,我知道自己错了。鲁国的治理就像对待外人一样对待内部,这样做有什么意义?”曾阜回答道:“在外面待几个月,现在突然出来了,有什么关系呢?想要赢得利益却又厌恶喧嚣,这又有什么用呢?”最终,叔孙决定离开那里去见赵孟。
- 赏析:这首诗反映了春秋时期晋国的政治状况和大臣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社会对政治权力、道德品质和治理能力的重视。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作者对于忠诚、责任感和公正性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