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泄见,告之饥渴,授之戈。对曰:「求之而至,又何去焉?」竖牛曰:「夫子疾病,不欲见人。」使置馈于个而退。牛弗进,则置虚,命彻。十二月癸丑,叔孙不食。乙卯,卒。牛立昭子而相之。
公使杜泄葬叔孙。竖牛赂叔仲昭子与南遗,使恶杜泄于季孙而去之。杜泄将以路葬,且尽卿礼。南遗谓季孙曰:「叔孙未乘路,葬焉用之?且冢卿无路,介卿以葬,不亦左乎?」季孙曰:「然。」使杜泄舍路。不可,曰:「夫子受命于朝,而聘于王。王思旧勋而赐之路。覆命而致之君,君不敢逆王命而复赐之,使三官书之。吾子为司徒,实书名。夫子为司马,与工正书服。孟孙为司空,以书勋。今死而弗以,同弃君命也。书在公府而弗以,是废三官也。若命服,生弗敢服,死又不以,将焉用之?」乃使以葬。
”`
杜泄见,告之饥渴,授之戈。
译文:杜泄前来拜访,告诉他饥饿口渴,并给了他一柄戈。
注释:杜泄,可能是鲁国的一位官员。“见”意为拜访,“告”表示通知。“饥渴”是身体上的需要,“授”为给予,此处指给杜泄武器(戈)。“戈”是一种古代的兵器。
赏析:此句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杜泄对杜泄处境的关心以及他的慷慨解囊。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礼节和人际关系。
【序】
春秋时期,诸侯纷争不断,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关系错综复杂。鲁昭公四年,楚国召集天下诸侯于申地会盟的事件,不仅标志着楚灵王的崛起,也预示着中原地区将进入一个新的动荡时期。在这场会盟中,鲁国的大夫叔孙豹因疾病而无法参加,其死后三桓之间的争斗更是加剧了鲁国政局的混乱。
[4^] 网页时间是:2024-11-11
《左传·昭公·昭公四年》 翻译及注释 四年春季,周王朝历法的正月,许悼公到楚国,楚灵王留下了他,也就留下郑简公,再次到江南打猎 ,许悼公参加了。
译文:许悼公被楚灵王扣留,郑简公则参与江南的打猎活动。
注释:许悼公,可能是指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位君主。“到”表示被派遣或邀请。“楚灵王”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君王。“留”指扣留,不让他离开。“郑简公”是指郑国的君主。“江南”泛指长江以南的地区,这里特指楚国的江南地区。“打猎”是一种娱乐活动,通常在春天进行,以祈求狩猎成功和丰收。
赏析:此句揭示了楚国的政治影响力及其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方式。通过描述许悼公和郑简公的活动,反映了当时的外交礼仪和文化交流。
【经】
四年春王正月,大雨雹。
译文:春季的第一个月,周天子的日历上标注了四月,下了一场冰雹。
注释:春王正月,指春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二月。“四月”是中国古代历法中的一个月份,与阳历四月有所区别。“冰雹”是一种自然灾害,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可能导致粮食短缺和饥荒的发生。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当时的季节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自然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传】
夏,楚子、蔡侯、陈侯、郑伯、许男、徐子、滕子、顿子、胡子、沈子、小邾子、宋世子佐、淮夷会于申。
译文:夏季,楚灵王、蔡景公、陈怀公、郑穆公、许男、徐子、滕成子、顿文公、胡子国国王、沈子、小邾子、宋国世子佐、淮夷等诸侯在申地进行会盟。
注释:楚子,指的是楚灵王。“蔡侯”“陈侯”等都是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国君。“许男”指许国君主。“徐子”“滕子”“顿子”“胡子”“沈子”分别指各自的诸侯国君主。“小邾子”可能是指小邾国的君主。“宋世子佐”是宋国的世子,也就是未来的宋君。“淮夷”指的是生活在淮河流域的民族。“会”意为集会,“盟”则表示订立盟约。“申”是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南阳市附近。
赏析:此段记录了楚国的强大势力以及对周边诸侯国的控制,展示了当时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维性。通过这些会盟事件可以看出,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楚国的地位举足轻重,其他诸侯国往往受制于其强大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