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干归,韩宣子问于叔向曰:「子干其济乎?」对曰:「难。」宣子曰:「同恶相求,如市贾焉,何难?」对曰:「无与同好,谁与同恶?取国有五难:有宠而无人,一也;有人而无主,二也;有主而无谋,三也;有谋而无民,四也;有民而无德,五也。子干在晋十三年矣,晋、楚之从,不闻达者,可谓无人。族尽亲叛,可谓无主。无衅而动,可谓无谋。为羁终世,可谓无民。亡无爱征,可谓无德。王虐而不忌,楚君子干,涉五难以弑旧君,谁能济之?有楚国者,其弃疾乎!君陈、蔡,城外属焉。苛慝不作,盗贼伏隐,私欲不违,民无怨心。先神命之。国民信之,芈姓有乱,必季实立,楚之常也。获神,一也;有民,二也;令德,三也;宠贵,四也;居常,五也。有五利以去五难,谁能害之?子干之官,则右尹也。数其贵宠,则庶子也。以神所命,则又远之。其贵亡矣,其宠弃矣,民无怀焉,国无与焉,将何以立?」宣子曰:「齐桓、晋文,不亦是乎?」对曰:「齐桓,卫姬之子也,有宠于僖。有鲍叔牙、宾须无、隰朋以为辅佐,有莒、卫以为外主,有国、高以为内主。从善如流,下善齐肃,不藏贿,不从欲,施舍不倦,求善不厌,是以有国,不亦宜乎?我先君文公,狐季姬之子也,有宠于献。好学而不贰,生十七年,有士五人。有先大夫子余、子犯以为腹心,有魏犨、贾佗以为股肱,有齐、宋、秦、楚以为外主,有栾、郤、狐、先以为内主。亡十九年,守志弥笃。惠、怀弃民,民从而与之。献无异亲,民无异望,天方相晋,将何以代文?此二君者,异于子干。共有宠子,国有奥主。无施于民,无援于外,去晋而不送,归楚而不逆,何以冀国?」

“子干归,韩宣子问于叔向曰:‘子干其济乎?’对曰:‘难。’宣子曰:‘同恶相求,如市贾焉,何难?’”

此句先提出”宣子忧贫,叔向贺之”这个出人意料的问题。韩宣子正为贫困而发愁,叔向却向他表示祝贺,显示出叔向对时事的敏锐洞察和高尚品德。他不仅关注国家的繁荣昌盛,更关心民众的生活状况。这种超越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胸怀,正是他能够成为晋国重臣的重要原因。

在回答时,叔向并没有简单地说“没有困难”,而是从国家政治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国家面临的五大困境:有宠而无主,有人而无谋,有谋无民,有民无德,以及君王的奢侈无度。这些观点深刻揭示了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根本问题。他认为,这些问题是阻碍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障碍,也是导致国家衰败的根本原因。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统治者的行为方式。

叔向的观点虽然尖锐,但并非一味指责。他通过比喻,指出了统治者应当追求的目标。他强调,统治者应当具备德行,才能赢得民心;拥有贤能的人辅佐治理国家,才能确保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这种观点强调了德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具备高尚品德的领导人才能真正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基础。

叔向还提到了历史上的一些例子来支持他的观点。他说:“齐桓公、晋文公不也是这样的吗?”这句话表明他认为前代君主也有过类似的困扰,但他们最终都取得了成功。这说明他并不认为前代君主的做法完全不可取,而是强调了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借鉴成功的经验来改进自己的不足。这种态度既保持了谦逊,也展现了他的远见卓识。

赏析
叔向作为晋国的大夫,其言论反映了当时政治的现实和理想。他不仅关注国家的繁荣昌盛,还关注民众的生活状况,体现了他深厚的人文关怀和政治责任感。他的分析方法既有逻辑性和说服力,又具有启发性,鼓励统治者从自身做起,改善政治风气,提升国家整体素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