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成虒祁,诸侯朝而归者皆有贰心。为取郠故,晋将以诸侯来讨。叔向曰:「诸侯不可以不示威。」乃并征会,告于吴。秋,晋侯会吴子于良。水道不可,吴子辞,乃还。

七月丙寅,治兵于邾南,甲车四千乘,羊舌鲋摄司马,遂合诸侯于平丘。子产、子大叔相郑伯以会。子产以幄幕九张行。子大叔以四十,既而悔之,每舍,损焉。及会,亦如之。

次于卫地,叔鲋求货于卫,淫刍荛者。卫人使屠伯馈叔向羹,与一箧锦,曰:「诸侯事晋,未敢携贰,况卫在君之宇下,而敢有异志?刍荛者异于他日,敢请之。」叔向受羹反锦,曰:「晋有羊舌鲋者,渎货无厌,亦将及矣。为此役也,子若以君命赐之,其已。」客从之,未退,而禁之。

晋人将寻盟,齐人不可。晋侯使叔向告刘献公曰:「抑齐人不盟,若之何?」对曰:「盟以厎信。君苟有信,诸侯不贰,何患焉?告之以文辞,董之以武师,虽齐不许,君庸多矣。天子之老,请帅王赋,『元戎十乘,以先启行』,迟速唯君。」叔向告于齐,曰:「诸侯求盟,已在此矣。今君弗利,寡君以为请。」对曰:「诸侯讨贰,则有寻盟。若皆用命,何盟之寻?」叔向曰:「国家之败,有事而无业,事则不经。有业而无礼,经则不序。有礼而无威,序则不共。有威而不昭,共则不明。不明弃共,百事不终,所由倾覆也。是故明王之制,使诸侯岁聘以志业,间朝以讲礼,再朝而会以示威,再会而盟以显昭明。志业于好,讲礼于等。示威于众,昭明于神。自古以来,未之或失也。存亡之道,恒由是兴。晋礼主盟,惧有不治。奉承齐牺,而布诸君,求终事也。君曰:『余必废之,何齐之有?』唯君图之,寡君闻命矣!」齐人惧,对曰:「小国言之,大国制之,敢不听从?既闻命矣,敬共以往,迟速唯君。」叔向曰:「诸侯有间矣,不可以不示众。」八月辛未,治兵,建而不旆。壬申,复旆之。诸侯畏之。

诗句:

春日阳光温暖照,诸侯朝拜皆心怀。
晋国欲求昭公正,诸侯来讨共结盟。

译文:

《左传·昭公十三年》记载了春秋时期晋国的一场重大军事行动。晋国的叔向认为不能只依赖武力,需要通过展示力量来维护自己的威望和信誉。因此,他提议并实施了一系列策略,包括联合吴国共同对抗其他国家,以及在秋日与各国诸侯会面时展示晋国的军事力量。此举旨在使其他诸侯相信晋国的正义性,从而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合作。

注释:

  • 晋成虒祁:指的是晋景公的孙子、晋成公的孙子、晋景公的儿子——晋成公。
  • 诸侯朝而归者皆有贰心:表示其他诸侯对晋国的态度并不完全支持,有疑虑或不满。
  • 取郠故,晋将以诸侯来讨:为了报复,晋国打算用诸侯的名义去讨伐。郠,可能是指楚国的一个地名,此处用以代表楚国。
  • 水道不可,吴子辞:因为河流无法通行,吴国的公子伍员(即吴公子)选择拒绝参与这次行动。
  • 治兵于邾南,甲车四千乘:晋国在邾地以南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动用了四千乘战车。
  • 羊舌鲋摄司马:羊舌鲋被任命为司马(负责军法的官员),暂时代理司马的职责。
  • 子产、子大叔相郑伯以会:指的是子产和子太叔作为晋国的使者,协助郑国的国君参与这次会议。
  • 子产以幄幕九张行:暗示郑国方面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准备。
  • 叔向受羹反锦,曰:「晋有羊舌鲋者,渎货无厌,亦将及矣。」:叔向在接受贿赂后返回,暗示晋国中有人贪婪且不知满足。

赏析:

整首诗描绘了晋国的一次重要军事行动,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展现了晋国的军事力量和外交手段。诗中的“治兵”体现了晋国的备战态度,“诸侯朝而归者皆有贰心”则表达了其他国家对晋国的态度复杂多样。此外,诗中还反映了晋国内部的矛盾和问题,如羊舌鲋的贪婪行为,以及子产等官员的应对措施。整首诗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展示了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主题和情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