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二十有二年春,齐侯伐莒。宋华亥、向宁、华定自宋南里出奔楚。大蒐于昌间。夏四月乙丑,天王崩。六月,叔鞅如京师,葬景王,王室乱。刘子、单子以王猛居于皇。秋,刘子、单子以王猛入于王城。冬十月,王子猛卒。十有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
【传】二十二年春,王二月甲子,齐北郭启帅师伐莒。莒子将战,苑羊牧之谏曰:「齐帅贱,其求不多,不如下之。大国不可怒也。」弗听,败齐师于寿余。齐侯伐莒,莒子行成。司马灶如莒莅盟,莒子如齐莅盟,盟子稷门之外。莒于是乎大恶其君。
楚薳越使告于宋曰:「寡君闻君有不令之臣为君忧,无宁以为宗羞?寡君请受而戮之。」对曰:「孤不佞,不能媚于父兄,以为君忧,拜命之辱。抑君臣日战,君曰『余必臣是助』,亦唯命。人有言曰:『唯乱门之无过』。君若惠保敝邑,无亢不衷,以奖乱人,孤之望也。唯君图之!」楚人患之。诸侯之戍谋曰:「若华氏知困而致死,楚耻无功而疾战,非吾利也。不如出之,以为楚功,其亦能无为也已。救宋而除其害,又何求?」乃固请出之。宋人从之。己巳,宋华亥、向宁、华定、华貙、华登、皇奄伤、省臧,士平出奔楚。宋公使公孙忌为大司马,边卬为大司徒,乐祁为司马,仲几为左师,乐大心为右师,乐挽为大司寇,以靖国人。
在春秋时期的历史长河中,各国之间的纷争和政治斗争频繁发生。左传·昭公二十二年记载了一场重大的军事行动,以及随之而来的政治动荡和外交策略。以下是对该事件的逐句释义及赏析:
- 经文:
- 齐侯伐莒:齐国君主齐侯率领军队进攻莒国。
- 宋华亥等自宋南里出奔楚:宋国的华亥、向宁、华定等人从宋国南里逃往楚国。
- 大蒐于昌间:鲁国在大蒐祭礼中进行了军事检阅。
- 六月,叔鞅如京师,葬景王:叔鞅前往京师参加了对景王的葬礼。
- 译文与注释:
- 二十有二年春,齐侯伐莒:春季,齐国君主齐侯攻打了莒国。
- 莒子将战,苑羊牧之谏曰:“齐帅贱,其求不多,不如下之。” (莒国国君准备迎战,苑羊牧之劝阻说:“齐国主帅地位卑贱,他们的要求并不多,不如退让。”)
- 弗听,败齐师于寿余。:没有听从他的建议,结果在寿余打败了齐师。
- 齐侯伐莒,莒子行成:齐侯再次攻打莒国,莒国国君提出了和谈。
- 司马灶如莒莅盟,莒子如齐莅盟,盟子稷门之外。:司马灶去莒国履行盟约,莒子也到齐国履行盟约,双方在稷门外进行会盟。
- 赏析与背景:
- 王室之乱: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王室内部的混乱与权力争夺。王室的不稳定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扩张或干涉的机会,导致了一系列的战争和政治变动。
- 诸侯间的博弈:此事件发生在春秋时期的争霸阶段,各国通过外交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影响力。齐国和鲁国在这一过程中都试图利用对方的政治动荡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
《左传·昭公二十二年》不仅是一个具体的事件记录,更是一幅春秋时期国家间互动的画卷。通过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格局和国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