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二十有三年春王正月,叔孙□若如晋。癸丑,叔鞅卒。晋人执我行人叔孙□若。晋人围郊。夏六月,蔡侯东国卒于楚。秋七月,莒子庚舆来奔。戊辰,吴败顿、胡沈、蔡、陈、许之师于鸡父,胡子髡、沈子逞灭,获陈夏啮。天王居于狄泉。尹氏立王子朝。八月乙未,地震。冬,公如晋,至河,有疾,乃复。
【传】二十三年春,王正月壬寅朔,二师围郊。癸卯,郊、鄩溃。丁未,晋师在平阴,王师在泽邑。王使告间,庚戌,还。
邾人城翼,还,将自离姑。公孙锄曰:「鲁将御我。」欲自武城还,循山而南。徐锄、丘弱、茅地曰:「道下,遇雨,将不出,是不归也。」遂自离姑。武城人塞其前,断其后之木而弗殊。邾师过之,乃推而蹶之。遂取邾师,获锄、弱、地。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的诗句解析如下:
“二十有三年春王正月”:这句话描述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其中“春”指的是春季,“正月”指的是历法中的一月,整个句子表达了这一年春天的第一个月的开始。
“叔孙若如晋”:描述了一位名为叔孙若的人物前往晋国的情况。这里的“如”是动词,表示前往。
“癸丑,叔鞅卒”:这句话提到了一个人的名字和死亡的时间。“叔鞅”是这位人物的名字,“卒”指的是死亡。
“晋人执我行人叔孙若”:描述了晋国军队逮捕了一位名叫叔孙若的周朝使臣的情况。“执”指的是逮捕,“我行人”表示被拘留的是一位来自周朝的使者。
“晋人围郊”:这句话描述了晋国军队包围了一个特定的地点,即郊区。
“夏六月,蔡侯东国卒于楚”:这句话提到了蔡国的一位君主在楚国去世。“东国”可能是指他的封地或职位。
“秋七月,莒子庚舆来奔”:这句话描述了莒国的一位君主带着财物逃亡到鲁国。“庚舆”是这位君主的名字,而“来奔”意味着他带着财富投奔到鲁国。
“戊辰,吴败顿、胡沈、蔡、陈、许之师于鸡父,胡子髡、沈子逞灭,获陈夏啮”:这句话叙述了一次军事冲突的结果,吴国军队在鸡父打败了一支由顿、胡沈、蔡、陈、许组成的军队,其中胡子髡、沈子逞被消灭,陈国的一位名叫夏啮的将领被俘。
“天王居于狄泉”:这句话描述了周天子居住的地方,可能是在狄泉附近。
“尹氏立王子朝”:这句话提到了一个政治事件,即尹氏支持了一个名叫王子朝的人。
“八月乙未,地震”:这句话记录了一次自然灾害,即地震的发生。
“冬,公如晋,至河,有疾,乃复。”:这句话描述了鲁国的君主去晋国并最终返回的情景。“复”在这里可能是指康复。
这些诗句不仅展示了春秋时期的政治事件和文化背景,还反映了古人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事件的观察与记载。通过这些诗句,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