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人伐州来,楚薳越帅师及诸侯之师奔命救州来。吴人御诸钟离。子瑕卒,楚师熸薳。吴公子光曰:「诸侯从于楚者众,而皆小国也。畏楚而不获己,是以来。吾闻之曰:『作事威克其爱,虽小必济』。胡、沈之君幼而狂,陈大夫啮壮而顽,顿与许、蔡疾楚政。楚令尹死,其师熸。帅贱、多宠,政令不壹。而七国同役不同心,帅贱而不能整,无大威命,楚可败也,若分师先以犯胡、沈与陈,必先奔。三国败,诸侯之师乃摇心矣。诸侯乖乱,楚必大奔。请先者去备薄威,后者敦陈整旅。」吴子从之。戊辰晦,战于鸡父。吴子以罪人三千,先犯胡、沈与陈,三国争之。吴为三军以击于后,中军从王,光帅右,掩余帅左。吴之罪人或奔或止,三国乱。吴师击之,三国败,获胡、沈之君及陈大夫。舍胡、沈之囚,使奔许与蔡、顿,曰:「吾君死矣!」师噪而从之,三国奔,楚师大奔。书曰:「胡子髡、沈子逞灭,获陈夏啮。」君臣之辞也。不言战,楚未陈也。
【诗句】
吴人伐州来,楚薳越帅师及诸侯之师奔命救州来。
吴公子光曰:「诸侯从于楚者众,而皆小国也。畏楚而不获己,是以来。」吾闻之曰:『作事威克其爱,虽小必济』。胡、沈之君幼而狂,陈大夫啮壮而顽,顿与许、蔡疾楚政。
【译文】
吴国人攻打州来,楚国的薳越带领军队和诸侯的军队奔赴救援州来。吴国人在钟离迎战。子瑕战死,楚国的军队溃败。吴国的公子光说:“跟随楚国的人有很多,都是小国,畏惧楚国却又不得不来。我听说‘做事要有威严,才能获得别人的爱戴,即使是小国也一定能够成功’。胡国、沈国的年轻国君狂妄自大,陈国的大夫啮性格顽固,顿国和许、蔡国都嫉妒楚国的政局。楚国的令尹去世,他的军队溃散。主帅地位低微,多有宠爱,政令不统一。而且七个国家一起出动却心不齐一,主帅地位低下又不能整顿军纪,没有大威令,楚国可以打败的。如果分兵先去袭击胡国、沈国和陈国,一定会先被击溃。三国失败,诸侯的军队就会动摇了。诸侯们混乱,楚国一定会惨败。请先去的那些放弃戒备、减弱威望的军队先撤,后来的军队再加固阵势整饬队伍。”吴王听从了他的建议。戊辰日晚上,两军在鸡父交战。吴王率领有罪的三千士兵率先进攻胡国、沈国和陈国,这三个国家争夺起来。吴军按照三军的编制进攻,中军跟随国王指挥,公子光率领右军,掩余率领左军。吴王的有罪士兵有的逃散,有的停止战斗,三个国家陷入混乱。吴军发起攻击,三个国家战败,俘获了胡国、沈国的国君和陈国的大夫。释放了俘获的胡、沈两国的囚犯,派他们逃往许国和蔡国、顿国,告诉他们:“我们的国君已经死了!”部队鼓噪着跟在他们身后,三个小国逃跑,楚国的军队大败而逃。史书记载:“胡人的胡子髡、沈国的沈子逞灭,抓获陈国的夏啮。”这是君臣之间的辞令。不说战争本身,因为楚国还没有列队布阵。
【赏析】
此诗反映了春秋时期楚国内部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冲突。昭公二十三年(前516),楚国的薳越是位低微的将领,他向吴国人求援。吴国派出了公子光,这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物,他利用自己的智谋,成功地说服了吴王出兵救援。
诗歌中描述了吴国人如何利用战术上的灵活多变来击败强敌。首先,公子光提出了一个策略:“诸侯从于楚者众”,说明他看到了其他国家对楚国的依赖性,意识到可以利用这种依赖性作为突破口。接着,他分析了各个国家的弱点:“而皆小国也。畏楚而不获己,是以来”。这暗示了各国对楚的畏惧大于对战胜的信心,这正是吴国可以利用的机会。
公子光进一步提出具体的行动方案:“吾闻之曰:‘作事威克其爱,虽小必济’。”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于权威和纪律的重视,认为只有通过强有力的领导,才能够克服恐惧和困难,实现目标。
公子光还详细分析了参战的三个国家——胡、沈、陈——的实力和战略地位。他指出了它们的弱点:胡、沈的年轻君主“狂”和陈大夫“顽”,顿国和许国、蔡国则“疾楚政”。这些分析为制定战略提供了依据。
公子光还强调了吴国军队的战斗力:“吴之子瑕卒,楚师熸。”这表明了吴国军队的强大和士气高昂。最后,他还提出了分兵制胜的策略:“若分师先以犯胡、沈与陈,必先奔。”这一策略体现了他对战场形势的深刻理解。
整个诗歌展现了公子光的智谋、远见和决断力。他通过巧妙的战略布局和灵活的战术运用,成功击败了强大的楚国军队。这首诗不仅展示了春秋时期战争的艺术,也反映了政治斗争中的权谋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