邾人诉于晋,晋人来讨。叔孙蹶如晋,晋人执之。书曰:「晋人执我行人叔孙□若。」言使人也。晋人使与邾大夫坐。叔孙曰:「列国之卿,当小国之君,固周制也。邾又夷也。寡君之命介子服回在,请使当之,不敢废周制故也。」乃不果坐。

韩宣子使邾人取其众,将以叔孙与之。叔孙闻之,去众与兵而朝。士弥牟谓韩宣子曰:「子弗良图,而以叔孙与其仇,叔孙必死之。鲁亡叔孙,必亡邾。邾君亡国,将焉归?子虽悔之,何及?所谓盟主,讨违命也。若皆相执,焉用盟主?」乃弗与,使各居一馆。士伯听其辞而诉诸宣子,乃皆执之。士伯御叔孙,从者四人,过邾馆以如吏。先归邾子。士伯曰:「以刍荛之难,从者之病,将馆子于都。」叔孙旦而立,期焉。乃馆诸箕。舍子服昭伯于他邑。

标题:逐句释义

第一段

原文:
左传 · 昭公 · 昭公二十三年
邾人诉于晋,晋人来讨。叔孙蹶如晋,晋人执之。书曰:「晋人执我行人叔孙□若。」言使人也。晋人使与邾大夫坐。叔孙曰:「列国之卿,当小国之君,固周制也。邾又夷也。寡君之命介子服回在,请使当之,不敢废周制故也。」乃不果坐。

注释:

  • 左传: 这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鲁国的史事。
  • 昭公二十三年: 指的是《春秋》中鲁国国君昭公在位的第23年。
  • 邾人诉于晋: 指邾国向晋国请求解决纠纷或抗议。
  • 晋人来讨: 晋国派人来处理争端或解决问题。
  • 叔孙□若: 叔孙是一个古代的官名,”□若”可能表示这个人的名字或职位。
  • 言使人也: 表示此人作为官方使者的身份。
  • 书曰」: “书”在这里是记录的意思,“曰”是古文中的表述方式,“周制”是指周朝的传统制度。
  • 介子服回: 介子是人名,服回可能是他的名字。

赏析:
这一段描述了叔孙□若因代表鲁国出使而遭到晋国扣押的情况。这反映了当时国家间的外交紧张以及鲁国试图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问题的努力。叔孙的言论显示了他对周朝传统的尊重以及对自身角色和地位的认识。

第二段

原文:
韩宣子使邾人取其众,将以叔孙与之。叔孙闻之,去众与兵而朝。士弥牟谓韩宣子曰:「子弗良图,而以叔孙与其仇,叔孙必死之。鲁亡叔孙,必亡邾。邾君亡国,将焉归?子虽悔之,何及?所谓盟主,讨违命也。若皆相执,焉用盟主?」乃弗与,使各居一馆。士伯听其辞而诉诸宣子,乃皆执之。士伯御叔孙,从者四人,过邾馆以如吏。先归邾子。士伯曰:「以刍荛之难,从者之病,将馆子于都。」叔孙旦而立,期焉。乃馆诸箕。舍子服昭伯于他邑。

注释:

  • 韩宣子: 韩国的君主,此为《左传》中记载的人物。
  • 邾人取其众: 指邾国人拿走了鲁国的部分兵力。
  • 以其仇: 把叔孙视为对手或敌人。
  • 必死之: 表示叔孙的态度非常坚决,愿意为鲁国有牺牲。
  • 何及: 表示后悔已晚之意。
  • 盟主: 在古代指主持联盟的人或组织,此处特指领导鲁、晋等诸侯国对抗叛乱的领导力量。
  • 从者四人: 跟随叔孙的四位随从人员。
  • 馆子于都: 在都城为叔孙提供住处。
  • 舍子服昭伯于他邑: 将子服昭伯安置在他乡。

赏析:
这一段讲述了叔孙若被扣押后,他的随从们试图保护他并带他离开。尽管韩宣子最终没有同意让叔孙返回,但士伯等人还是尽力帮助叔孙摆脱困境,显示出鲁国内部的忠诚和支持。同时,也反映了叔孙坚定的立场和对国家的责任意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