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五月乙未朔,日有食之。梓慎曰:「将水。」昭子曰:「旱也。日过分而阳犹不克,克必甚,能无旱乎?阳不克莫,将积聚也。」

六月壬申,王子朝之师攻瑕及杏,皆溃。

郑伯如晋,子大叔相,见范献子。献子曰:「若王室何?」对曰:「老夫其国家不能恤,敢及王室。抑人亦有言曰:『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为将及焉。』今王室实蠢蠢焉,吾小国惧矣。然大国之忧也,吾侪何知焉?吾子其早图之!《诗》曰:瓶之罄矣,惟罍之耻。』王室之不宁,晋之耻也。」献子惧,而与宣子图之。乃征会于诸侯,期以明年。

秋八月,大雩,旱也。

冬十月癸酉,王子朝用成周之宝珪于河。甲戌,津人得诸河上。阴不佞以温人南侵,拘得玉者,取其玉,将卖之,则为石。王定而献之,与之东訾。

昭公二十四年

诗的原文及翻译

夏五月乙未朔,日有食之。梓慎曰:「将水。」「昭子曰:「旱也。日过分而阳犹不克,克必甚,能无旱乎?阳不克莫,将积聚也。」    
六月壬申,王子朝之师攻瑕、杏,皆溃。    
郑伯如晋,子大叔相,见范献子。献子曰:「若王室何?」对曰:「老夫其国家不能恤,敢及王室。抑人亦有言曰:『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为将及焉。』今王室实蠢蠢焉,吾小国惧矣。然大国之忧也,吾侪何知焉?吾子其早图之!《诗》曰:瓶之罄矣,惟罍之耻。』王室之不宁,晋之耻也。」献子惧,而与宣子图之。乃征会于诸侯,期以明年。    
秋八月,大雩,旱也。    
冬十月癸酉,王子朝用成周之宝珪于河。甲戌,津人得诸河上。阴不佞以温人南侵,拘得玉者,取其玉,将卖之,则为石。王定而献之,与之东訾。    

译文:

  • 夏五月初六日,发生日食,梓慎预测将会有洪水。昭公担忧地认为这是干旱。
  • 六月十一日,王子朝的军队攻打瑕和杏两个地方,都失败了。
  • 郑简公前往晋国访问,子太叔辅佐他,会见了范献子。范献子询问:“这对王室有什么影响?”子太叔回答说:“我自己的国家都难以照顾,岂敢担心王室呢?有人曾经说:‘寡妇如果不关心她的丧服,反而担心宗周(王室)的崩溃,这恐怕是快要到来的事情了。’现在王室确实处于动荡之中,我们这样的小国都感到恐惧。但是,作为大国来说,这都是他们的忧虑。我们这些小国又能知道什么呢?您还是早点谋划吧。《诗经》中说:‘瓶子已经空了,只剩下罍的羞耻。’如果王室不安宁,这就是晋国的耻辱。”范献子感到害怕,于是和韩宣子共同筹划对策。之后他们向诸侯征集军队,约定第二年再进行会战。
  • 秋季八月,举行雩祭求雨,但依然干旱。
  • 冬季十月十三日,王子朝在黄河中使用成周的宝贝圭璋。十四日,有人在河上发现了这些圭璋。阴不佞率领温国人南下侵犯,抓住了一个拥有圭璋的人,打算卖掉它,结果变成了石头。当王稳定下来后,他把这块石头献给了晋国,并得到了东边的封赏。

注释

  1. 梓慎:古代一位著名的预言家,擅长观察自然现象以预测未来的吉凶。
  2. 昭子:即昭公的孙子,此时担任执政大臣,负责处理国政。
  3. 王子朝:当时郑国的公子,后来成为叛国之君。
  4. 郑简公:郑国的君主,此次访问晋国是为了寻求政治支持。
  5. 范献子:晋国的大臣,与昭子对话时提及他的名字,显示了两人之间可能存在的政治联盟或交流。
  6. 甘桓公:甘氏家族的成员,被召见与王子朝会面。
  7. 刘子:晋国的大夫,与苌弘一同讨论甘氏的命运。
  8. 苌弘:晋国的另一名大夫,可能参与了关于甘氏命运的对话。
  9. 《诗》曰:《诗经》中的一句话。
  10. 王室:指当时的周王朝及其附属国。
  11. :此处指天旱。
  12. 汲汲:形容急切的样子。
  13. 不克:未能成功。
  14. 东訾:可能是一次战争的胜利,也可能是其他形式的奖励或赏赐。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政治斗争和国际关系紧张局势。从文中可以看出,昭公时期的晋国正处于内外交困之中。一方面,王室的不稳定和旱灾的发生使得国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外部的威胁——尤其是来自王子朝的叛乱——也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这种背景下,昭公及其臣子们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来维护国家的稳定与安全,包括与周边国家的交往以及对王室的支持等。同时,诗中还提到了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如甘桓公、刘子、苌弘等,这些都体现了当时复杂的政治背景和人物之间的互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