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夫□王归,自立也。以与王战而败,奔楚,为堂溪氏。吴师败楚师于雍澨,秦师又败吴师。吴师居麇,子期将焚之,子西曰:「父兄亲暴骨焉,不能收,又焚之,不可。」子期曰:「国亡矣!死者若有知也,可以歆旧祀,岂惮焚之?」焚之,而又战,吴师败。又战于公婿之溪,吴师大败,吴子乃归。囚闉舆罢,闉舆罢请先,遂逃归。叶公诸梁之弟后臧从其母于吴,不待而归。叶公终不正视。
乙亥,阳虎囚季桓子及公父文伯,而逐仲梁怀。冬十月丁亥,杀公何藐。己丑,盟桓子于稷门之内。庚寅,大诅,逐公父歜及秦遄,皆奔齐。
楚子入于郢。初,斗辛闻吴人之争宫也,曰:「吾闻之:『不让则不和,不和不可以远征。』吴争于楚,必有乱。有乱则必归,焉能定楚?」王之奔随也,将涉于成臼,蓝尹亹涉其帑,不与王舟。及宁,王欲杀之。子西曰:「子常唯思旧怨以败,君何效焉?」王曰:「善。使复其所,吾以志前恶。」王赏斗辛、王孙由于、王孙圉、钟建、斗巢、申包胥、王孙贾、宋木、斗怀。子西曰:「请舍怀也。」王曰:「大德灭小怨,道也。」申包胥曰:「吾为君也,非为身也。君既定矣,又何求?且吾尤子旗,其又为诸?」遂逃赏。王将嫁季芈,季芈辞曰:「所以为女子,远丈夫也。钟建负我矣。」以妻钟建,以为乐尹。
下面是对《左传·定公五年》的逐句解读:
- 九月,夫槩王归
- 背景:夫槩王在与周王室交战中失败,被迫逃回自己国家。
- 事件:夫槩王决定自立为王,以对抗周王室,但最终战败并奔向楚国,成为其堂谿氏。
- 关键词:“自立”反映了夫槩王的政治野心和无奈。
- 赏析:此部分展示了夫槩王的野心及其失败的悲剧性命运。
- 以与王战而败
- 原因:吴军在与周王室的战斗中遭受了重大损失。
- 结果:由于战败,夫槩王不得不逃离战场,投奔楚国。
- 赏析:这一事件揭示了周王室与吴国的紧张关系以及战争的残酷性。
- 奔楚,为堂溪氏
- 背景:夫槩王逃亡至楚国,并被接纳为堂谿氏成员。
- 影响:这标志着夫槩王在楚国的政治地位开始确立。
- 赏析:这一转变不仅影响了夫槩王的命运,也对楚国内部的政治格局产生了影响。
- 吴师败楚师于雍澨,秦师又败吴师
- 事件描述:吴国和秦国的军队在雍澨地区分别击败了楚国的军队。
- 战术分析:这表明吴国和秦国在当时具有较强的军事实力和战略眼光。
- 赏析:这些胜利对周边国家的势力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加剧了区域紧张局势。
- 吴师居麇
- 背景:吴国军队驻扎在麇地,这是一个战略要地。
- 意义:此举使得吴国对周边国家形成了直接的军事压力。
- 赏析:这表明吴国意图通过军事占领来加强其在区域内的影响力。
- 子期将焚之,子西曰:「父兄亲暴骨焉,不能收,又焚之,不可。」子期曰:「国亡矣!死者若有知也,可以歆旧祀,岂惮焚之?」焚之,而又战,吴师败
- 背景:吴国士兵在战争中表现出极高的牺牲精神,他们不仅为保卫国家而战,还为保护家族而战。
- 情感表达:子期和子西的对话深刻描绘了士兵们对国家和亲人的忠诚。
- 赏析:这一行为展现了吴国士兵高尚的品德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 乙亥,阳虎囚季桓子及公父文伯,而逐仲梁怀
- 背景:阳虎利用权力试图削弱周王室的力量。
- 行动:他囚禁了季桓子和公父文伯,并驱逐了仲梁怀。
- 赏析:这一事件表明阳虎试图通过控制王室成员来巩固自己的权力。
- 冬十月丁亥,杀公何藐
- 事件描述:在冬天的一个夜晚,阳虎处死了公何藐。
- 原因:可能是为了消除潜在的威胁或不满。
- 赏析:这种行为显示了阳虎的残酷和对权力的渴望。
- 己丑,盟桓子于稷门之内
- 背景:这是一次重要的政治联盟仪式,标志着双方的和解或合作。
- 意义:这次盟约可能旨在巩固双方的关系或解决长期的问题。
- 赏析:通过这样的仪式,双方展示了共同的目标和愿望。
- 庚寅,大诅,逐公父歜及秦遄,皆奔齐
- 事件描述:吴国举行了大规模的诅咒仪式,并驱逐了公父歜和秦遄。
- 动机:这可能是为了惩罚或消除对方的影响。
- 赏析:这种极端手段反映了当时冲突的严重性和解决冲突的决心。
通过对《左传·定公·定公五年》的逐句解读,我们可以看到春秋时期诸侯国间的复杂关系、政治斗争以及各国之间的外交策略。这些文本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古代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