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十有四年春,卫公叔戍来奔。卫赵阳出奔宋。二月辛巳,楚公子结、陈公孙佗人帅师灭顿,以顿子牂归。夏,卫北宫结来奔。五月,于越败吴于檇李。吴子光卒。公会齐侯、卫侯于牵。公至自会。秋,齐侯、宋公会于洮。天王使石尚来归脤。卫世子蒯瞶出奔宋。卫公孟彄出奔郑。宋公之弟辰自萧来奔。大蒐于比蒲。邾子来会公。城莒父及霄。

【传】十四年春,卫侯逐公叔戍与其党,故赵阳奔宋,戍来奔。

梁婴父恶董安于,谓知文子曰:「不杀安于,使终为政于赵氏,赵氏必得晋国。盍以其先发难也,讨于赵氏?」文子使告于赵孟曰:「范、中行氏虽信为乱,安于则发之,是安于与谋乱也。晋国有命,始祸者死。二子既伏其罪矣,敢以告。」赵孟患之。安于曰:「我死而晋国宁,赵氏定,将焉用生?人谁不死,吾死莫矣。」乃缢而死。赵孟尸诸市,而告于知氏曰:「主命戮罪人,安于既伏其罪矣,敢以告。」知伯从赵孟盟,而后赵氏定,祀安于于庙。

诗句:

十有四年春,卫公叔戍来奔。
卫赵阳出奔宋。
二月辛巳,楚公子结、陈公孙佗人帅师灭顿,以顿子牂归。
夏,卫北宫结来奔。
五月,于越败吴于檇李。
吴子光卒。
公会齐侯、卫侯于牵。
公至自会。
秋,齐侯、宋公会于洮。
天王使石尚来归脤。
卫世子蒯瞶出奔宋。
卫公孟彄出奔郑。
宋公之弟辰自萧来奔。
大蒐于比蒲。
邾子来会公。
城莒父及霄。

译文:

在十四年的春季,卫公叔戍前来投奔。与此同时,卫君赵阳也逃亡到宋国。二月辛巳日,楚国公子结和陈国的公孙佗人率军消灭了顿国(顿氏)并将顿子牂送回晋国。夏季,卫君北宫结也来到晋国。五月,于越国在槜李击败了吴国。吴王孙光去世。诸侯们在牵地举行集会,晋公也到达了那里。秋季,鲁文公、宋襄公在洮地会面。周天子派遣使者石尚归还了财物。卫国的世子蒯瞶也逃亡到宋国。卫国的国君孟彄逃亡到郑国。宋国君主的弟弟辰从萧邑逃到了晋国。举行了大规模的检阅仪式。邾国派来了国君。修筑了莒父和霄两个城池。

注释:

  • “十有四年”: 表示的是公元前423年,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年份,标志着《左传》中记载的许多事件的发生时间。
  • “卫公叔戍来奔”: “卫公叔戌”指的是卫献公的儿子,而“来奔”则意味着他逃亡到晋国寻求庇护。
  • “卫赵阳出奔宋”: “赵阳”是赵盾的侄子,“出奔”指的是逃离卫国前往宋国。
  • “楚公子结、陈公孙佗人帅师灭顿”: 楚国公子结与陈国的公孙佗人率领军队消灭了顿国,并把顿子牂带回晋国。
  • “于越败吴于槜李”: “于越”指的是越国,而“槜李”是地名,此处表明越国军队在槜李击败了吴国的军队。
  • “吴子光卒”: “吴子光”是吴国的国君,这里的“卒”意味着去世。
  • “公会齐侯、卫侯于牵”: 在牵地举行了诸侯间的集会,这里提到的“齐侯”和“卫侯”是参与会议的齐国和卫国的君王。
  • “公至自会”: 这里的“公”指的是晋国的国君,他在会后从牵地返回了晋国。
  • “秋,齐侯、宋公会于洮”: 秋季,齐景公和宋襄公在洮地进行会晤。
  • “天王使石尚来归脤”: “天王”指的是周天子,“石尚”可能是一个使者的名字,“脤”是指祭祀用的牺牲或礼物。
  • “卫世子蒯瞶出奔宋”: “蒯瞶”是卫国的世子,他逃亡到宋国。
  • “卫公孟彄出奔郑”: “孟彄”是卫国的国君,“郑”是指韩国的首都郑州(今河南省郑州市)。
  • “宋公之弟辰自萧来奔”: “宋公”即宋襄公,他的堂弟“辰”从萧邑逃亡到晋国投奔他。
  • “大蒐于比蒲”: 在大比蒲举行检阅仪式。
  • “邾子来会公”和“城莒父及霄”: 这些事件都发生在秋天,具体时间和地点没有详细说明。可能涉及邾国与晋国之间的外交活动以及莒父和霄两个城池的建设。

赏析:

《春秋左氏传》记录了一系列春秋时期的事件,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通过这首诗的翻译和注释,我们可以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各国之间的交往以及战争的影响等。例如,诗中提到的卫、宋、齐、晋等国家都在这一时期有所动作,反映了当时中国各地区的动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此外,诗中的一些细节如“公至自会”和“大蒐于比蒲”等,展现了古代诸侯间频繁的政治交流和文化活动,这些都是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政治的重要窗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