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子牂欲事晋,背楚而绝陈好。二月,楚灭顿。
夏,卫北宫结来奔,公叔戍之故也。
吴伐越。越子句践御之,陈于檇李。句践患吴之整也,使死士再禽焉,不动。使罪人三行,属剑于颈,而辞曰:「二君有治,臣奸旗鼓,不敏于君之行前,不敢逃刑,敢归死。」遂自刭也。师属之目,越子因而伐之,大败之。灵姑浮以戈击阖庐,阖庐伤将指,取其一屦。还,卒于陉,去檇李七里。夫差使人立于庭,苟出入,必谓己曰:「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则对曰:「唯,不敢忘!」三年,乃报越。
晋人围朝歌,公会齐侯、卫侯于脾、上梁之间,谋救范、中行氏。析成鲋、小王桃甲率狄师以袭晋,战于绛中,不克而还。士鲋奔周,小王桃甲入于朝歌。秋,齐侯、宋公会于洮,范氏故也。
顿子牂欲事晋,背楚而绝陈好。二月,楚灭顿。
夏,卫北宫结来奔,公叔戍之故也。
吴伐越。越子句践御之,陈于檇李。句践患吴之整也,使死士再禽焉,不动。使罪人三行,属剑于颈,而辞曰:「二君有治,臣奸旗鼓,不敏于君之行前,不敢逃刑,敢归死。」遂自刭也。师属之目,越子因而伐之,大败之。灵姑浮以戈击阖庐,阖庐伤将指,取其一屦。还,卒于陉,去檇李七里。夫差使人立于庭,苟出入,必谓己曰:「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则对曰:「唯,不敢忘!」三年,乃报越。
这段《左传》记录的是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其中涉及到了多个重要角色及其行动。首先,在定公十四年的春季,楚国的公子结和陈国的公孙佗率领军队灭亡了顿国(即顿子牂),这是为了与宋国断绝关系,因为顿子牂曾想依附晋国。紧接着在夏季,卫国的北宫结逃亡到鲁国避难,这可能是因为之前赵阳出亡至宋国的事件影响到了北宫结。
吴国对越国发动了攻击,越王句践应战并驻扎在檇李。面对吴军的强大阵容,越王感到恐惧,于是命令忠诚的士兵两次擒获吴军的将领,同时让罪人三次排成队伍,并将利剑挂在自己的颈上,声称自己是忠于两个国家的君王,但自己却无法在前方作战,因此不敢逃避刑罚,只能选择死亡。越王因此决定自杀。这些细节表明了越王对国家和君王的深深忠心及无奈之举。
越国联合其他小国一起对抗吴国,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越王句践使用灵姑浮的武器攻击阖庐(吴王),虽然受伤严重,但他还是坚持战斗,最终被杀死。阖庐的部下报告此事时,夫差问他们是否忘记了越王杀害他的父亲的事情。对此,越国人回答“是的”,表示他们不会忘记。经过三年的时间,越国终于对吴国进行了报复。
晋人在秋季围攻朝歌,并且与齐侯、卫侯在脾、上梁之间会盟,共同商讨救援范氏和中行氏的计划。然而,析成鲋和小王桃甲带领狄军袭击晋军,并在绛中遭遇失败后退回。士鲋逃亡到周都,小王桃甲进入了朝歌城。到了秋季,齐侯与宋公会合于洮地,这是为了纪念范氏的故地。
这段历史记载不仅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权力争斗和军事冲突,而且展现了人物性格和情感纠葛,同时也揭示了那个时代政治斗争的复杂性。通过这些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历史的丰富性和多面性,以及各国之间的互动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