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三年春,齐国夏、卫石曼姑帅师围戚。夏四月甲午,地震。五月辛卯,桓宫、僖宫灾。季孙斯、叔孙州仇帅师城启阳。宋乐髡帅师伐曹。秋七月丙子,季孙斯卒。蔡人放其大夫公孙猎于吴。冬十月癸卯,秦伯卒。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帅师围邾。

【传】三年春,齐、卫围戚,救援于中山。

夏五月辛卯,司铎火。火逾公宫,桓、僖灾。救火者皆曰:「顾府。」南宫敬叔至,命周人出御书,俟于宫,曰:「庀女而不在,死。」子服景伯至,命宰人出礼书,以待命:「命不共,有常刑。」校人乘马,巾车脂辖。百官官备,府库慎守,官人肃给。济濡帷幕,郁攸从之,蒙葺公屋。自大庙始,外内以悛,助所不给。有不用命,则有常刑,无赦。公父文伯至,命校人驾乘车。季桓子至,御公立于象魏之外,命救火者伤人则止,财可为也。命藏《象魏》,曰:「旧章不可亡也。」富父槐至,曰:「无备而官办者,犹拾也。」于是乎去表之蒿,道还公宫。孔子在陈,闻火,曰:「其桓、僖乎!」

诗句

三年春,齐国夏、卫石曼姑帅师围戚。

译文

夏季四月甲午日发生地震。五月辛卯日,桓宫和僖宫被火灾烧毁。季孙斯、叔孙州仇率领军队修筑启阳城。宋乐髡率军进攻曹国。秋季七月丙子日,季孙斯去世。蔡国人将他的大夫公孙猎放逐到吴地。冬季十月癸卯日,秦国的国君去世。叔孙州仇和仲孙何忌率领军队包围邾国。

注释

  1. :鲁国的史书《左传》中的“经”是指春秋时期鲁国的历史记录,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变动。

  2. 哀公三年:这是《左传》中记载的具体年份,是鲁哀公在位的第3个年头。

  3. 齐、卫围戚:这里的齐、卫指的是春秋时期的两个诸侯国,齐国和卫国,他们联合围攻了戚地。

  4. 向中山救援:表明了齐、卫两国的行动背后有着更广泛的目的或政治联盟。

  5. 司铎火:“司铎”可能是指司铎官署,即负责记录和发布国家法令的官方机构;“火”指火灾。

  6. 桓、僖灾:桓公和僖公的庙宇遭到火灾,这通常象征着对王室权威的挑战。

  7. 季孙斯卒:季孙斯是鲁国的一位重要官员,其去世标志着他的政治生涯的终结。

  8. 蔡人放其大夫公孙猎于吴:这一举动反映了当时的政治不稳定和权力的争夺。

  9. 秦伯卒:秦伯是秦国的君主,去世意味着秦国的权力结构出现了空缺。

赏析

此诗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政治动荡和战争频发,各国之间的争斗以及诸侯国内部的政治斗争。通过这些事件,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和国家运作方式。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在权力游戏中个人命运的脆弱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