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二年春王二月,季孙斯、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帅师伐邾,取漷东田及沂西田。癸巳,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及邾子盟于句绎。夏四月丙子,卫侯元卒。滕子来朝。晋赵鞅帅师纳卫世子蒯聩于戚。秋八月甲戌,晋赵鞅帅师及郑罕达帅师战于铁,郑师败绩。冬十月,葬卫灵公。十有一月,蔡迁于州来。蔡杀其大夫公子驷。
【传】二年春,伐邾,将伐绞。邾人爱其土,故赂以淳阜、沂之田而受盟。
初,卫侯游于郊,子南仆。公曰:「余无子,将立女。」不对。他日,又谓之。对曰:「郢不足以辱社稷,君其改图。君夫人在堂,三揖在下。君命只辱。」
夏,卫灵公卒。夫人曰:「命公子郢为大子,君命也。」对曰:「郢异于他子。且君没于吾手,若有之,郢必闻之。且亡人之子辄在。」乃立辄。
诗翻译与注释
经文翻译
- 二年春王二月:
- 含义:表示时间,春季的第二个月。
- 背景:在古代中国,使用农历纪年法,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春天开始于第一个月。
- 季孙斯、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帅师伐邾:
- 含义:三姓联合出兵攻击邻国。
- 行动:季孙斯、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带领他们的部队攻打邻国邾国。
- 目的:可能是为了夺取土地资源。
- 取漷东田及沂西田:
- 含义:取得并占领了某地的农田。
- 结果:获得了位于漷地东部和沂地西部的田地。
- 癸巳,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及邾子盟于句绎:
- 含义:在句绎山举行结盟仪式。
- 背景:句绎山是一处重要地理位置,经常被用作会盟的场所。
- 夏四月丙子,卫侯元卒:
- 含义:夏季的第四个月。
- 事件:卫灵公去世。
- 滕子来朝:
- 含义:诸侯国派遣人员访问。
- 情况:滕国的国君亲自前来朝见鲁国。
- 晋赵鞅帅师纳卫世子蒯聩于戚:
- 含义:晋国的赵鞅率领军队将卫灵公的儿子蒯聩送回他的封地戚。
- 行动:这是一件政治上重要的事件,可能意味着重新安置或保护蒯聩的安全。
- 秋八月甲戌,晋赵鞅帅师及郑罕达帅师战于铁,郑师败绩:
- 含义:秋季的第八个月。
- 战斗:晋军与郑军在铁地进行了一场战斗。
- 结果:郑军战败。
- 冬十月,葬卫灵公:
- 含义:冬季的第一个月。
- 葬礼:为已故的卫灵公举行了葬礼。
- 蔡迁于州来:
- 含义:国家迁移。
- 原因:因为某种政治或军事原因,蔡国被迁移至州来地区。
- 蔡杀其大夫公子驷:
- 含义:杀害。
- 受害者:蔡国的大夫公子驷。
传文翻译
- 二年春,伐邾,将伐绞:
- 意义:准备先进攻绞地。
- 原因:因为绞地的土地肥沃,有丰富的资源。
- 邾国人爱惜其土,所以用淳阜、沂之田而受盟:
- 含义:因为珍惜土地,所以接受盟约。
- 背景:这显示了邾国对土地的重视。
- 初,卫侯游于郊,子南仆。公曰:「余无子,将立女」不对。他日,又谓之。对曰:「郢不足以辱社稷,君其改图。」:
- 含义:初次见面时的对话。
- 对话内容:卫侯询问子南是否可以成为自己的儿子,子南回答说“郢”不足以担当重任,建议国君重新考虑。
- 于是乎有朝聘而终,以尸将事之礼:
- 含义:因此有了朝见和祭祀的礼仪。
- 细节:通过朝见和祭祀,体现了对死者的一种尊重。
- 若不以尸将命,是遭丧而还也,无乃不可乎!:
- 意义:如果不用尸体来传达命令,那么遇到丧事就返回,这不是好事吗?
- 讨论:表达了对传统礼仪的尊重和对死亡的看法。
赏析
《左传·哀公二年》不仅记录了春秋时期的政治事件,更深入探讨了当时的文化和社会习俗。通过这些历史片段,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例如,对于战争的态度、对土地资源的争夺以及对待死亡的态度,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此外,书中的语言表达方式也非常讲究,如使用典故、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