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四月,齐侯、卫侯救邯郸,围五鹿。
吴之入楚也,使召陈怀公。怀公朝国人而问焉,曰:「欲与楚者右,欲与吴者左。陈人从田,无田从党。」逢滑当公而进,曰:「臣闻国之兴也以福,其亡也以祸。今吴未有福,楚未有祸。楚未可弃,吴未可从。而晋,盟主也,若以晋辞吴,若何?」公曰:「国胜君亡,非祸而何?」对曰:「国之有是多矣,何必不复。小国犹复,况大国乎?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楚虽无德,亦不艾杀其民。吴日敝于兵,暴骨如莽,而未见德焉。天其或者正训楚也!祸之适吴,其何日之有?」陈侯从之。及夫差克越,乃修先君之怨。秋八月,吴侵陈,修旧怨也。
齐侯、卫侯会于乾侯,救范氏也,师及齐师、卫孔圉、鲜虞人伐晋,取棘蒲。
”`
哀公元年
夏四月,齐侯、卫侯救邯郸,围五鹿。
吴之入楚也,使召陈怀公。怀公朝国人而问焉,曰:「欲与楚者右,欲与吴者左。陈人从田,无田从党。」逢滑当公而进,曰:「臣闻国之兴也以福,其亡也以祸。今吴未有福,楚未有祸。楚未可弃,吴未可从。而晋,盟主也,若以晋辞吴,若何?」公曰:「国胜君亡,非祸而何?」对曰:「国之有是多矣,何必不复。小国犹复,况大国乎?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楚虽无德,亦不艾杀其民。吴日敝于兵,暴骨如莽,而未见德焉。天其或者正训楚也!祸之适吴,其何日之有?」陈侯从之。及夫差克越,乃修先君之怨。秋八月,吴侵陈,修旧怨也。
齐侯、卫侯会于乾侯,救范氏也,师及齐师、卫孔圉、鲜虞人伐晋,取棘蒲。
注释:
- 《左传》: 古代中国的一部历史著作,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各种事件和言论。
- 哀公元年: 表示这一年在《左传》中的第几年。
- 齐侯、卫侯: 指齐国的国君齐景公和卫国的国君卫灵公。
- 救邯郸: 救援邯郸,即解救被围攻的城市邯郸。
- 围五鹿: 包围五鹿。
- 吴之入楚:吴国进入楚国。
- 召陈怀公:召唤陈国的怀公(陈国的一位国君)。
- 朝国人而问焉:向国家民众询问。
- 欲与楚者右:想要与楚国结盟的人站在右边。
- 右:古代礼制中的一种位置,右边通常代表尊贵或优先的位置。
- 欲与吴者左:想要与吴国结盟的人站在左边。
- 左:同样指一种尊贵或优先的位置。
- 逢滑当公而进:指一位名叫逢滑的官员上前进言。
- 视民如伤:把百姓看作自己的伤痛一般对待。
- 艾杀:杀害,残害。
- 天其或者正训楚也:或许上天将会教导楚国如何。
赏析:
这段文字描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和卫国共同救助邯郸城的事件,以及吴国进入楚国后,楚国派遣使者去晋国请求解释的情况。通过这些事件可以看出当时各国间的复杂关系和外交政策。同时,这段文字也体现了《左传》作为史书的客观性和记录性,反映了春秋时代各国之间的政治互动和外交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