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师在陈,楚大夫皆惧,曰:「阖庐惟能用其民,以败我于柏举。今闻其嗣又甚焉,将若之何?」子西曰:「二三子恤不相睦,无患吴矣。昔阖庐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器不彤镂,宫室不观,舟车不饰,衣服财用,择不取费。在国,天有灾疠,亲巡孤寡,而共其乏困。在军,熟食者分,而后敢食。其所尝者,卒乘与焉。勤恤其民而与之劳逸,是以民不罢劳,死知不旷。吾先大夫子常易之,所以败我也。今闻夫差次有台榭陂池焉,宿有妃嫱嫔御焉。一日之行,所欲必成,玩好必从。珍异是聚,观乐是务,视民如仇,而用之日新。夫先自败也已。安能败我?」
冬十一月,晋赵鞅伐朝歌。
左传 · 哀公元年(冬十一月晋赵鞅伐朝歌)
诗句
昔有贤君,阖庐威名,
食不二味,居无重席,宫室不饰,舟车无文,
亲民若子,劳逸结合,
吴国虽盛,亦终自败。
译文
昔日的贤明君主阖庐,因能体恤百姓而威震四方,
在饮食上从不追求奢华,起居简朴,
宫殿没有过多的装饰,交通工具也无需华丽装饰,
他关心百姓如同自己的子女,将民众的安危放在首位,
无论何时都不忘与民众共同承担辛劳和享受欢乐,
这样的统治方式让人民勤劳而不疲惫,死守岗位而不放弃。
我们曾经的大夫子常却轻视这种作风,导致吴国被我方击败。
如今夫差又建造了台榭、池塘,后宫妃嫔如云,每日只求享乐,玩好之物无所不用其极,
珍奇宝物堆积如山,享乐成了他的全部,对待百姓如同仇敌,而且每天都有新的花样。
这样的先帝自毁长城,又怎能让我等击败他?
注释
- 楚昭王:春秋时期楚国的国君之一。
- 柏举:地名,位于今湖北麻城西南。
- 陈侯:春秋时陈国的国君。
- 随侯:春秋时随国的国君。
- 许男:春秋时许国的国君。
- 齐侯:春秋时期的齐国国君。
- 卫侯:春秋时期的卫国国君。
- 仲孙何忌:人名,此处为晋国的将军。
- 蔡国:春秋时期小国,今河南省上蔡县。
- 鼷鼠: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老鼠。
- 郊牛:古代用于祭祀时牺牲的动物。
- 改卜牛:改变原定祭祀用的牛。
- 齐侯、卫侯、邾国:三国分别为齐、卫、邾国的国君。
- 晋国: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
- 周历正月:指周历的一年开始。
- 公即位:国君即位。
- 陈侯、随侯、许男:三国分别为陈、随、许国的国君。
- 楚昭王:春秋时期楚国国君。
赏析
《左传》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史著作,由左丘明编撰。这部书主要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的历史事件,涵盖了政治、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本段通过叙述吴国国君阖庐的统治风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反映了作者对古代统治者治理理念的思考和评价。
阖庐的治国之道体现了古代中国儒家思想中“以民为本”的核心理念。他通过节制物质享受、简约生活来减轻民众负担,并通过亲自慰问贫苦百姓来增强与民众之间的联系。这种政策不仅使吴国得以长期稳定,还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相比之下,后来的吴国国君夫差则相反,过度追求享乐,忽视民生,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衰败。
这段历史故事强调了领导者的个人品质和国家治理的关系。一个优秀的君主需要具备深厚的道德修养和政治智慧,才能有效地领导国家,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同时,这也提醒我们,任何时代都需要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以及与之匹配的治国策略和道德规范,以确保国家的长青和民族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