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四年春王二月庚戌,盗杀蔡侯申。蔡公孙辰出奔吴。葬秦惠公。宋人执小邾子。夏,蔡杀其大夫公孙姓、公孙霍。晋人执戎蛮子赤归于楚。城西郛。六月辛丑,亳社灾。秋八月甲寅,滕子结卒。冬十有二月,葬蔡昭公。葬滕顷公。
【传】四年春,蔡昭侯将如吴,诸大夫恐其又迁也,承,公孙翩逐而射之,入于家人而卒。以两矢门之。众莫敢进。文之锴后至,曰:「如墙而进,多而杀二人。」锴执弓而先,翩射之,中肘。锴遂杀之。故逐公孙辰,而杀公孙姓、公孙盱。
夏,楚人既克夷虎,乃谋北方。左司马眅、申公寿余、叶公诸梁致蔡于负函,致方城之外于缯关,曰:「吴将水斥江入郢,将奔命焉。」为一昔之期,袭梁及霍。单浮余围蛮氏,蛮氏溃。蛮子赤奔晋阴地。司马起丰、析与狄戎,以临上雒。左师军於菟和,右师军于仓野,使谓阴地之命大夫士蔑曰:「晋、楚有盟,好恶同之。若将不废,寡君之愿也。不然,将通于少习以听命。」士蔑请诸赵孟。赵孟曰:「晋国未宁,安能恶于楚,必速与之。」士蔑乃致九州之戎。将裂田以与蛮子而城之,且将为之卜。蛮子听卜,遂执之,与其五大夫,以畀楚师于三户。司马致邑,立宗焉,以诱其遗民,而尽俘以归。
诗句:
春,蔡昭侯将如吴,诸大夫恐其又迁也,公孙翩逐而射之,入于家人而卒。
译文:
春季,蔡昭公准备前往吴国,许多大夫担心他再迁移,于是跟着公孙翩追赶并射击蔡昭公,蔡昭公逃进百姓家里就死了。
注释:
- 经:春季,指农历的三月或四月,“春”为时间词。
- 四年:表明是鲁国的第四个年头,即公元前475年。
- 王二月庚戌:“王”是周天子的命令或指示,“二月”是农历月份名,“庚戌”是具体的日子。
- 盗杀:指未经授权的人杀害了某人。
- 蔡侯申:指的是蔡国的君主之一,“侯”是古代对诸侯的尊称,“申”可能是指某个具体的名字或爵位。
- 出奔吴:表示因为某种原因被迫离开国家,“出奔”是一种政治流亡的方式。
- 葬:这里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安葬,二是指将某物或某人埋葬在某地,此处应为前者。
- 夏,蔡杀其大夫公孙姓、公孙霍:夏季,指农历的五、六月之间,“蔡杀”表示发生在蔡国的动作,“公孙姓”和“公孙霍”是人名。
- 晋人执戎蛮子赤归于楚:晋国人抓住了戎国的一个名叫赤的人,并将其交还给楚国。
- 城西郛:在西边修建了一个城堡,“郛”是城墙外围的意思。
- 六月辛丑,亳社灾:在农历六月辛丑日,亳地发生了火灾。
- 秋八月甲寅:秋季,农历七月、八月之间的时间,“甲寅”是具体的日子。
- 滕子结卒:表示滕国的君主之一去世了。
- 冬十有十二月:冬季,农历十月、十一、十二月之间,“十有十二月”表示这个月是第12个月。
- 葬蔡昭公:指安葬蔡国的君主之一。
- 滕顷公:滕国的第二位君主,“顷公”是对滕国第二位君主的称呼。
赏析:
这段文字记载了春秋时期鲁国的政治事件和社会动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稳定和战争频发。诗中描绘了蔡昭公被追杀的情景,以及晋国和楚国之间的外交斗争。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记录,我们能够了解到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权力争夺和战争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