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二十二年夏四月,邾隐公自齐奔越,曰:「吴为无道,执父立子。」越人归之,大子革奔越。

冬十一月丁卯,越灭吴。请使吴王居甬东,辞曰:「孤老矣,焉能事君?」乃缢。越人以归。

【诗】
哀公二十二年,春秋时期。

【传】
哀公二十二年夏季四月,邾隐公自齐国逃奔到越国,说:“吴国有不道德的地方,他们竟然把父亲立为太子。”越人接纳了他,大儿子革逃奔越国。
冬季十一月丁卯日,越国灭亡了吴国。越王请求任命吴王居住在甬东,吴王推辞说:“我已经老了,怎么能侍奉君王?”于是就上吊自杀了。越人把他带回了国家。

【译文】
在春秋时期,公元前496年(鲁哀公二十二年)四月份,邾隐公从齐国内逃亡到越国,声称吴国的国君没有道德,将父亲当作太子而立。越国人将他接纳并让他成为自己的臣子,他的儿子革逃亡到越南。
到了冬季十一月丁卯日,越国最终灭掉了吴国。越王让吴王在甬东居住,但吴王拒绝了这一提议,称自己年岁已高,无法承担起君主的职责,于是选择了自杀。越王将吴王的尸体带回了国家。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春秋时期,越国与吴国之间的一场战争。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以及战争背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权力和伦理的看法,以及个人对于生死抉择的挣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