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月,公如越,得大子适郢,将妻公,而多与之地。公孙有山使告于季孙,季孙惧,使因大宰嚭而纳赂焉,乃止。

诗句解读

  • 闰月:指的是闰年中的月份,即二月。
  • 公如越:鲁国的国君(哀公)前往越国。
  • 得大子适郢:得到(可能是通过某种方式获得的)太子(可能是自己的儿子)并把他送到了郢地(可能是楚国的都城)。
  • 将妻公:打算把太子嫁给鲁国的国君(哀公)。
  • 而多与之地:给予了很多土地。
  • 公孙有山使告于季孙:公孙有山派人去告知季孙(可能是指鲁国的另一位贵族或者臣子,公孙有山)。
  • 季孙惧:季孙感到害怕。
  • 使因大宰嚭而纳赂焉:季孙让大宰(可能是官员或贵族)嚭接收贿赂。
  • 乃止:于是停止了。

译文
在闰月,鲁哀公前往越国,他得到了一个儿子,并准备把他送给鲁国的国君。但是,他给越王的土地太多了。公孙有山派使者告诉季孙,季孙因此感到害怕,便让大宰嚭接受了贿赂。最终,此事被制止。

关键词注释

  • 闰月:指农历二月。在古代历法中,闰月是用来调整阴阳历的一种措施,用以应对月亮周期和太阳周期之间可能存在的时间误差。
  • 公:指鲁哀公。
  • 越:指越国。
  • 大子:指太子。
  • 适郢:送往。
  • 将妻公:打算把太子嫁给鲁国的国君。
  • 而:表递进,并且。
  • 多与之地:给予了很多土地。
  • 公孙有山:可能是鲁国的一个贵族或大臣的名字。
  • 季孙:指鲁国的另一位贵族或大臣。
  • 惧:感到害怕。
  • 使:派遣某人去做某事。
  • 大宰:指官员或贵族,负责管理国家的重要事务。
  • 纳赂焉:接受贿赂。
  • 乃:表示结果,相当于“于是”。

赏析
这首诗讲述了鲁哀公为了得到越国的太子并将其作为人质送回鲁国,却因为给的太多土地而被越王拒绝的故事。诗中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了鲁哀公的贪婪和季孙的恐惧,以及双方之间的互动和谈判过程。诗中也反映了古代诸侯间的政治斗争和外交策略,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