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二十六年夏五月,叔孙舒帅师会越皋如、后庸、宋乐茷,纳卫侯。文子欲纳之,懿子曰:「君愎而虐,少待之,必毒于民,乃睦于子矣。」师侵外州,大获。出御之,大败。掘褚师定子之墓,焚之于平庄之上。文子使王孙齐私于皋如,曰:「子将大灭卫乎,抑纳君而已乎?」皋如曰:「寡君之命无他,纳卫君而已。」文子致众而问焉,曰:「君以蛮夷伐国,国几亡矣。请纳之。」众曰:「勿纳。」曰:「弥牟亡而有益,请自北门出。」众曰:「勿出。」重赂越人,申开守陴而纳公,公不敢入。师还,立悼公,南氏相之,以城锄与越人。公曰:「期则为此。」令苟有怨于夫人者,报之。司徒期聘于越。公攻而夺之币。期告王,王命取之。期以众取之。公怒,杀期之甥之为大子者。遂卒于越。

【诗句】
叔孙舒帅师会越皋如、后庸、宋乐茷,纳卫侯。文子欲纳之,懿子曰:「君愎而虐,少待之,必毒于民,乃睦于子矣。」师侵外州,大获。出御之,大败。掘褚师定子之墓,焚之于平庄之上。

【译文】
在《左传·哀公二十六年》中记载了叔孙舒联合越皋如、后庸和宋国的乐茷,一起攻入了卫国并接纳了卫侯的故事。然而,文子却想将卫侯接纳,但懿子则认为国君固执且暴虐,如果稍后再接纳他,必然会对百姓造成伤害,从而和睦于自己与卫侯的关系。于是,晋国军队入侵外州,并取得了大胜。当他们出来抵御的时候,又遭遇惨败,最后掘开了褚师定子的坟墓并将其焚烧在平庄之上。

【关键词注释】

  • 【夏五月】:指的是夏季的五月,是一年中的第五个月。
  • 【叔孙舒】:春秋时期鲁国大臣,字子舒。
  • 【会越皋如、后庸、宋乐茷】:指三国联军共同出兵攻击卫国。
  • 【纳卫侯】:接纳了卫侯,即指把卫国的君主请回国内。
  • 【文子】:叔孙舒的儿子,名豹。
  • 【懿子曰】:懿氏家族的人,名字不详。
  • 【愎】:固执。
  • 【寡君之命无他】:“寡君”是谦辞,表示自己国君的意思;“无他”意思是没有别的,就是接纳你。
  • 【弥牟亡而有益】:弥牟逃亡对国家有利。
  • 【重赂越人,申开守陴而纳公】:通过贿赂越国使越人同意让晋军进城,同时开放城墙上的守卫来接纳卫侯。
  • 【司徒期聘于越】:司徒(官职)派使者向越国求婚。
  • 【公攻而夺之币】:公(指晋悼公)进攻,并夺取了越国的礼物。
  • 【期告王,王命取之】:司徒期(官名)将此事报告给周天子,周天子命令晋国取回礼物。
  • 【遂卒于越】:在越国去世。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鲁国大夫叔孙舒联合其他三国攻打卫国,并最终接纳了卫侯的故事。其中涉及到了晋国、楚国、韩国和齐国等国家,以及他们的军事行为和政治决策。诗中通过对话形式展示了各方的立场和态度,反映出当时诸侯争霸的局面。整体上,这首诗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纷争和斗争,同时也揭示了各国之间为了利益而相互勾结的现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