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出公自城锄使以弓问子赣,且曰:「吾其入乎?」子赣稽首受弓,对曰:「臣不识也。」私于使者曰:「昔成公孙于陈,宁武子、孙庄子为宛濮之盟而君入。献公孙于卫齐,子鲜、子展为夷仪之盟而君入。今君再在孙矣,内不闻献之亲,外不闻成之卿,则赐不识所由入也。《诗》曰:『无竞惟人,四方其顺之。』若得其人,四方以为主,而国于何有?」

卫出公自城锄使以弓问子赣,并且说:「我能够进入齐国吗?」子赣叩头接受弓,回答说:「下臣不知道。」私下告诉使者:「从前成公孙在陈国,宁武子、孙庄子为宛濮的盟会而国君入朝。献公孙在卫国齐,子鲜、子展为夷仪的盟会而国君入朝。现在国君又两次在鲁地了,内不听闻献公的亲族,外不闻成公的大臣,那么赐不识所由入啊。《诗》曰:『无竞惟人,四方其顺之。』如果得到贤人,四方将归附他为主,那国家还有什么呢?」

注释:

  1. 哀公二十六年:这是《左传》记载的事件发生的年代。
  2. 卫出公:是当时的卫国国君,名叫姬突,字子恶。
  3. 城锄:地名,可能是卫国的一个城市或者地区,出公派人去那里。
  4. 子赣:指子赣(?—前560年),鲁国大夫,名获,字子赣。
  5. 稽首:一种古代礼敬动作,叩头至地,表示敬意。
  6. 昔:以前,指过去。
  7. 成公孙:即成公,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姓成,名友。
  8. 陈:指陈国,古国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淮阳县一带。
  9. 宁武子:即宁喜,卫国的大夫。
  10. 孙庄子:即孙文子,卫国的大夫。
  11. 献公孙:即献公,春秋时期的鲁国君主,姓姬,名克。
  12. 齐:指的是齐国,当时鲁国的邻国。
  13. 子鲜:即子罕,卫国的大夫。
  14. 子展:即仲尼,卫国的大夫。
  15. 夷仪:地名,位于现在的山东省济宁市境内,是当时鲁国与齐国之间的一部分领土。
  16. 四方其顺之:四方将会服从他。
  17. 如得其人:如果他能得到这个人。
  18. 四邻:四周的国家。
  19. 主:这里是指国君。
  20. 何有:有什么。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卫出公在鲁地的经历,以及他对能否进入齐国的内心感受和疑惑。全诗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出公对于自己的命运和未来的种种担忧和期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和外交关系。诗中的“无竞惟人,四方其顺之”等句子,体现了诗人对贤能之人的向往和尊重,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担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