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十九年春,越人侵楚,以误吴也。夏,楚公子庆、公孙宽追越师,至冥,不及,乃还。

秋,楚沈诸梁伐东夷,三夷男女及楚师盟于敖。

冬,叔青如京师,敬王崩故也。

【左传·哀公·哀公十九年】

诗句

  • 春,越人侵楚,以误吴也。夏,楚公子庆、公孙宽追越师,至冥,不及,乃还。秋,楚沈诸梁伐东夷,三夷男女及楚师盟于敖。冬,叔青如京师,敬王崩故也。

译文
春天,越国入侵楚国,是为了误导吴国。夏季,楚国公子庆和公孙宽追击越军,到达冥地,未能追上,于是返回。秋季,楚国的沈诸梁征讨东方的夷族,东夷的男子和女子以及楚军的将士在敖地会盟。冬季,叔青前往京城,这是由于鲁敬王去世的缘故。

注释

  1. 春秋:这里指春秋时期,一个长达约五百年的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2. 越人:指的是古代居住在今天的浙江省一带的人,属于百越的一部分。
  3. 吴:古代位于今天的江苏南部地区,是春秋时期的大国之一。
  4. 夏:夏季的代称,这里特指农历的夏天。
  5. 冥: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指今天的某地,但需要进一步考证。
  6. 三夷:指东夷(古部落名)、南蛮(古部落名)、北狄(古部落名),是当时中原周边的三个主要族群。
  7. 敖: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指今天的某地,同样需要进一步考证。
  8. 京师:指的是当时的都城,即现在的北京。
  9. 敬王:鲁国的君主名称,此处应为“鲁敬”而不是“敬王”。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春秋时代的政治局势和国际关系。首先,通过越国对楚国的侵略,揭示了两个国家之间的矛盾与纷争,这种冲突对于周边的国家而言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其次,楚庄王和公孙宽的行动显示了楚国的军事力量和策略,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各国之间复杂的外交和军事互动。最后,鲁敬王之死则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动荡不安。整体上,这首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春秋时期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的窗口,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于国家命运和民族兴衰的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