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苹蘩蕴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蘋》,《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
这首诗是《左传》中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周郑两国之间的政治斗争。
诗的第一句“周郑交质”描述了周郑两国因为王的背叛而进行的政治交易:交换人质。这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和权力的斗争。
接下来的一句“王子狐为质于郑”,说明王子狐作为周朝的代表在郑国接受人质,以保障他的安全。
第三句“郑公子忽为质于周”,则表示郑国也接受了周朝的使者作为人质,以表示他们的忠诚。
第四句“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表明当周王去世后,周国人准备将政权交给虢公,这进一步加剧了周郑之间的紧张关系。
第五、六、七句描述的是郑国和周国之间的争斗,郑国夺取了周朝在温地的麦子,又在成周获得了禾谷。这表明两国在争夺资源上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君子对这一事件进行了评论:“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苹蘩蕴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两国之间的信任建立在真诚和理解的基础上,那么他们之间的交流就不需要通过交换人质来保证。即使没有这样的人质,也没有人能够对他们进行干扰。如果两国之间有着真诚的信任和理解,那么他们就可以像对待鬼神一样对待彼此,甚至可以向国王和贵族们提供食物,而不需要借助人质。
这首诗通过对周郑两国之间政治斗争的描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复杂性,也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忠诚、诚信、公正和公平等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