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这首诗是《郑伯克段于鄢》,出自《左传》。下面是逐句释义和翻译,以及必要的关键词注释: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注释:郑武公在申地娶了妻子,名字叫做武姜。他生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惊醒了姜氏,所以名字叫做“寤生”,因此对姜氏产生了厌恶之情。因为偏爱共叔段,所以想要立他为继承人,多次向郑武公告求,但武公没有答应。等到庄公继位后,为他请求封地。郑武公说:“制邑是一个险要的城池,虢叔曾在那里死去,其它的城池就听您的吩咐。”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注释:祭仲说:“都城的城墙长度超过一百雉,对国家来说是一种危害。古代先王的规定:大的都城,不超过国家三分之一;中等的都城,不超过五分之三;小的都城,不超过十分之一。现在京地的城墙长度超过了规定,不符合制度,您将要难以承受。”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注释:郑武公说:“姜氏想要这个地方,那又怎么回避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有什么满足的呢?不如尽早处理掉,不要让祸患蔓延开来。蔓延的祸害就像蔓草一样难以铲除,更何况您的宠爱的弟弟呢?”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注释:郑武公说:“如果继续做很多不仁义的事情,一定会自取灭亡,你暂且等着看吧。”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注释:不久之后,大叔命令西鄙、北鄙两地成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公子吕说:“国家不能同时有两个强大的地方势力,您将怎么办呢?如果想要和大叔合作,我愿为您效力;如果您不愿意,那么就请您除掉他,以免让百姓产生不满情绪。”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注释:郑武公说:“不用了,将会自己受到连累。”大叔又把两个地方合并为自己的地方,一直到廪延。子封说:“可以了。这样就能取得民众的支持。”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注释:郑武公说:“如果不正义,不亲近百姓,那么国家的根基就会动摇。”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郑武公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不得不与弟弟共叔段展开权力斗争的故事。诗中通过对话形式展示了各方的观点和态度,特别是郑武公与祭仲的对话反映了郑国的内政决策过程。诗中的“不义不昵,厚将崩”揭示了郑武公对于兄弟关系的处理原则和对国家未来命运的思考。通过对郑伯克段于鄢事件的描述,展现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政治斗争及其复杂的家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