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武子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庄公通焉。崔子弑之。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暱,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这首诗出自《左传·昭公七年》,晏子是齐国的一位贤臣。诗的主题是关于忠臣与君主的关系,以及忠诚与死亡的抉择。

诗句翻译:

  1. 晏子不死君难
  2. 崔武子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庄公通焉。崔子弑之。
  3.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暱,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译文:

  1. 晏子不会因为君主的困难而死
  2. 崔武子见到棠姜后非常喜欢她,就娶了她。庄公和她有了关系。崔子杀了庄公。
  3. 晏子站在崔氏的大门外。有人问他:“你准备死吗?”晏子说:“是我国君还是我一个人呢?如果是我国君,我就去死。如果是我,我也去死。但如果是我自己,那就不是为他死的,谁敢负责我?况且有人对国君不敬却被杀死,我怎么可以为他死?怎么可以为他死?我又能去哪里呢?”然后打开门进去,在庄公的尸体上痛哭起来。站起来,连跳三次出来。有人说崔子肯定要杀他。崔子说:“人民期待的是君王,放弃君王才能得到人民。”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晏子对于忠诚和牺牲的看法。他认为,君主是国家的象征,他的死亡是国家的损失。因此,他宁愿为国家的利益而死,也不愿意为了个人的荣誉或欲望而死。这种思想体现了古代儒家的价值观,强调个人应该为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晏子的智慧和勇气,他能够勇敢地面对困境,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