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子辞焉,使即事于会,成恺悌也。
【注释】
驹支:春秋时晋国大夫。不屈:不屈服。晋:指晋国。宣子:晋国的大夫荀寅(字宣叔)。辞焉:拒绝。即事:就事,办事。会:会见、交往。成恺悌:成就和睦友好关系。恺悌:和乐平易的样子。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荀寅与驹支之间的一次外交活动。当时,晋国大夫荀寅在鲁国会见了驹支,双方互相致意,并达成了友好协议。诗中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示了两位贵族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友善关系。
首句“驹支不屈于晋”,表达了驹支面对晋国的态度。他并不因为来自强大的晋国而感到屈辱,而是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晋国的来访。这种态度体现了他的气度和胸怀。
次句“宣子辞焉,使即事于会,成恺悌也”,描绘了荀寅拒绝接受礼物,而是选择让驹支去处理事务的场景。这样的行为不仅展现了荀寅的谦逊,也体现了他对驹支的信任。同时,这也为两人之间的友好交往奠定了良好基础。
最后一句“成恺悌”总结了整首诗的主题。它表明,无论是在国家之间还是在个人之间,只要能够相互尊重、友好相处,就能够建立起美好的关系。这也是《诗经》所倡导的一种美好社会风尚。
这首诗通过对两个贵族之间的外交活动的描述,传达了一种和谐、友好、尊重等美好品质。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