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诗句释义: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孔子在课堂上坐着,他的四个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都来陪伴。
-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长,所以你们不用担忧我的教导,但如果你们知道,那你们应该怎么做呢?
-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子路自信满满地回答,即使面对千乘的大国,我也会努力保护它,并且三年内我可以训练出一个勇敢且有方的国家。
- 夫子哂之: 孔子笑了笑。
- “求,尔何如?”: 这是孔子问子贡他的看法。
-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子贡认为,如果用六七十亩的土地和五六十亩的土地来耕种,三年下来可以使百姓足够生活。如果加上礼乐,那就需要等待君子了。
- “赤,尔何如?”: 这是孔子问公西华他的看法。
-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公西华认为,不是说自己能做到,而是愿意学习。对于宗庙的事情和会盟、出征等礼仪,我愿意穿上礼服,做一个小相。
- “点,尔何如?”: 这是孔子问宰予他的看法。
-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孔子听到宰予弹琴后,发现与其他人不同。
-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孔子说,这有什么关系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愿。
-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描述了他的理想生活场景:春天的时候,人们穿着已经做好的衣服,有五六个人戴着花冠,六七个孩子在沂水边洗着澡,然后在舞雩台上吹风,一边唱歌一边回家。
-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最后,孔子感叹并称赞了宰予。
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问他们各自的想法。
子路自信地回答:“千乘之国,摄于大国之间,再加上师旅和饥荒的威胁,我可以做得很好。只要三年时间,就可以让人们变得勇敢且懂得道义。”
孔子笑了。
接着是其他弟子的回答。
孔子感叹道:“每个人有自己的志向,不必担忧。”
然后他描述了一个理想的生活方式:春天时,人们已经完成了春装,五六个人戴着花冠,六七个小孩子在沂水中洗澡,然后在舞雩台上吹风,一边唱歌一边回家。
最终孔子感叹并与宰予达成了一种默契。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群学生围坐在孔子身边的情景,通过对话形式展示了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和他们对未来的抱负。孔子鼓励学生们要自信且有远大的志向,同时强调每个人应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追求理想。整首诗洋溢着积极向上的气息,体现了古代儒家思想中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