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一起坐着。
注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为孔子的四个学生。“侍坐”指他们在一起陪孔子坐着谈话。“三子者”指的是四位弟子。“出”表示他们离开了孔子。“曾皙”是孔子的学生之一,姓曾名点,字皙,比孔子小四十四岁,他以好学著称。《论语》中记载了曾皙与孔子的对话。
曾皙曰:“夫子何哂由也?”
译文:曾皙问孔子为什么笑仲由(即子路)。
注释:孔子对曾皙的问题回答“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这是孔子对子路的回答。他认为子路说话不够谦虚,没有按照礼来行事。
子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孔子说:“如果用礼仪治理国家,那么他的言辞就不会谦让。只有追求权力的人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吗?难道见过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能称王了吗?只有赤色的东西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吗?祭祀和会见诸侯,不也是诸侯的职责吗?赤色的什么东西才能成为天下的主宰呢?谁能做得到呢?”
注释:孔子认为,如果用礼治理国家,那么他的言辞就不会谦让。这反映了孔子对于礼的重要性和谦让精神的重视。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不是邦也者?”孔子认为,追求权力的人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吗?难道见过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能称王了吗?这里的“方”指的是面积大小,“非邦”指的是不是国家的君主。
“唯赤则非邦也与?”孔子进一步提问,只有赤色的东西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吗?这里强调的是颜色的不同并不能决定一个人是否有能力成为国家的君主。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孔子接着指出,祭祀和会见诸侯,不也是诸侯的职责吗?这说明诸侯在维护国家秩序和礼仪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最后,孔子反问一句,谁能做得到呢?这里的“赤”指的是赤色的东西,比喻那些能够掌握大权、拥有权力的人。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能否成为大国君主的疑问和思考。
赏析:这首诗体现了孔子对于礼的重视以及对于权力的追求的看法。他认为,如果用礼治国,那么言语就会谦虚,不会谦让;如果追求权力的人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做国君;诸侯在维护国家秩序和礼仪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那些能够掌握大权、拥有权力的人未必就是贤能之人。这首诗反映了孔子对于当时社会政治现象的深刻思考和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