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或不能句。而况遗文以得义。忘义以了心者乎。此其所以寂寥于世。几废而仅存也。太子太保乐全先生张公安道。以广大心。得清净觉。庆历中尝为滁州。至一僧舍。偶见此经入手。恍然如获旧物。开卷未终。夙障冰解。细视笔画。手迹宛然。悲喜太息。从是悟入。常以经首四偈。发明心要。轼游于公之门。三十年矣。今年二月过南都。见公于私第。公时年七十九。幻灭都尽。惠光浑圜。而轼亦老于忧患百念灰冷。公以为可教者乃授此经。且以钱三十万。使印施于江淮间。而金山长老。佛印大师了元曰。印施有尽。若书而刻之则无尽。轼乃为书之。而元使其侍者晓机走钱塘。求善工刻之板。遂以为金山常住
元丰八年九月九日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
【注释】
- 楞伽:佛教经典,又称《楞伽经》。
- 阿跋多罗:佛经名,亦作《阿跋多罗宝箧经》,又名《阿跋多罗经》。
- 宝经:珍贵的经书。
- 序:古代的一种文体,一般用来介绍或说明某部书籍的内容、宗旨等。
- 句:指句子的组成元素(如词语、音节)。
- 遗文:指已故或失传的文章。
- 义:意义,含义。
- 忘义:忘记其含义。
- 心:这里指精神、思想。
- 寂寥:寂寞、冷清。
- 世:世界。
- 废:废弃。
- 庆历中:北宋仁宗时期的年号为庆历(1041-1048)。
- 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
- 一僧舍:一座寺庙里的一间小屋。
- 手迹:书写时留下的痕迹。
- 悲喜太息:悲伤和喜悦交织在一起叹息。
- 悟入:领悟并进入某种境界。
- 经首四偈:佛经开头的四句话。
- 心要:心灵的要点或核心。
- 轼游于公之门:苏轼曾经访问过张安道先生。
- 三十年矣:已经过去了三十年。
- 南都:今天的南京。
- 见公于私第:在张安道家中见到张安道先生。
- 幻灭:虚幻消散。
- 惠光浑圜:形容张安道先生的智慧如同光芒四射、圆满无缺的月亮。
- 忧患百念灰冷:经历种种忧虑和困苦后,所有的烦恼都化为灰烬,内心变得平静。
- 可教者:值得教导的人。
- 授此经:传授给这部重要的经典。
- 钱三十万:给予张安道三十万钱作为资助。
- 以钱三十万:用钱三十万来支持这项活动。
- 施于江淮间:将这部经书印制并布施于江淮地区。
- 金山长老:金山寺的长老和尚。
- 了元:佛印大师的法号。
- 书而刻之则无尽:如果将经书刻成文字,那么它的意义就永无止境。
- 苏轼为书之:苏轼亲自为这部经书撰写注解。
- 晓机:即晓音,这里指的是善于表达的人。
- 求善工刻之板:寻找擅长刻字的人来刻制经书的版本。
- 遂以为金山常住:最终决定将这部经书作为金山寺的常驻之物。
【译文】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
读者或许不能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更何况是那些遗失的文字能传达出它们真正的含义呢?遗忘这些文字,就能领会到内心的平静。这就是他为什么会在世间感到孤独的原因吧,以至于几乎被他遗忘,但仍然保留了下来。太子太保乐全先生张安道,拥有一颗广大无私的心,得到了清净觉知,在庆历年间曾在滁州担任官职。有一天,他在一座僧舍里偶然发现了这部经书,恍然而如获得旧物一般。开卷阅读未完,他的夙愿就被解开了,仔细一看,原来是张安道先生的笔迹宛然可见。因此,他悲喜交加,感叹不已。从那时起,他就领悟到了这部经书的核心要义。苏轼游历张安道先生门下已三十年了。今年二月,他在南都见到了张安道先生,当时张安道先生已经七十高龄,他已经看破了世间的一切,心中的智慧就像混元一样圆满无缺,而苏轼也因忧虑困扰已经百念皆灰。张安道先生认为这部经书有教化的作用,便将它传授给了苏轼,并且还赠送了三千块钱让他去印制并布施于江淮之间。然而,金山寺的长老法师了元说,虽然印制经书是无尽的过程,但如果把它刻成文字,则可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苏轼于是亲自撰写了注解,让了元的侍者晓音前往钱塘寻求合适的刻工来制作经书的版本。于是,这部经书被确定为金山寺的常驻之物。
元丰八年九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