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目既显。吏敬法令莫敢恣。
君教出。行有律。
吏谨将之无铍滑。下不私请。
各以所宜舍巧拙。臣谨修。
君制变。公察善思论不乱。
以治天下。后世法之成律贯。
译文:
官员们已经能够清楚地分辨是非,执法不徇私情,不敢随意放纵。国君教导官员们要依法行事,官员们谨守法令,不再狡猾滑头了。下级官吏不向上级行贿,各自按自己的特长和能力办事。我(臣)恭恭敬敬地遵循这些原则来治理国家。国君改变旧有的制度,公正地审查各种情况,深思熟虑,不乱发议论。这样,就可以治理好天下了,后世的人都会按照这些原则来制定法律。
注释:
- 成相杂辞:这是古代的一种诗歌体裁,以“成相”为名,多用在祭祀的乐章中,用以歌颂先王功德。杂辞则是杂七杂八的歌词,这里是指杂言诗。
- 耳目既显:指官员们能够明辨是非,识别善恶。
- 吏敬法令莫敢恣:意思是说官员们敬畏法律,不敢任意妄为。
- 君教出:国君教导官员们要依法行事。
- 行有律:官员们谨守法律,行事有法可依。
- 吏谨将之无铍滑:意思是说官员们谨慎行事,不再狡猾滑头了。
- 下不私请:下级官吏不向上级行贿。
- 各以所宜舍巧拙:意思是说各级官吏按照自己的能力和特长去办事。
- 臣谨修:意思是说臣下恭敬地遵循这些原则来治理国家。
- 君制变:国君改变旧有的制度。
- 公察善思论不乱:意思是说国君公正地审查各种情况,深思熟虑,不乱发议论。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颂扬法治、强调官员职责和道德修养的诗歌。诗人通过描绘官员们明辨是非、敬畏法律、谨慎行事、依法行政的形象,表达了对法治社会的向往和赞美。同时,也强调了各级官吏要按照自己的能力和特长去办事,体现了对人才的重视和尊重。整首诗充满了对正义和公平的追求,以及对法治社会的期待。